发动机厂门口铁门生着锈,上一批工人走时,把厂牌敲掉,露出两道浅浅的螺丝孔。记者问我:三菱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我拍了拍墙头的灰,心里冒出一句话:技术能救你,也能埋你——主要看你怎么用。
今年,有人在网上问如果我是当年广汽三菱的负责人,会怎么做?我想了想,抛开办公室里那些喝不完的绿茶,光凭三菱那一套发动机,能玩吗?可能也玩不赢。这世道早就不靠谁家螺丝拧得紧了。
当年三菱在中国市场来回试探,有点像把脚伸进澡盆里试水温,即便水快凉了,他们也不肯直接下场。七十年代三菱卡车登场,九十年代发动机救了比亚迪与长城,都是真实的技术红利。那会儿中国造车像过家家,谁能做出可靠的发动机就是大哥。三菱不造整车,只卖技术,赚的就是下游每一颗螺丝的钱。聪明吗?呃,看起来比谁都精明。
可等到几年后,他们发现自己养大的小家伙已经在家门口长出了獠牙。比亚迪、长城用了三菱发动机,自己搞出一套新的底盘电池技术,不止是后来居上,根本是撇下老师傅自己奔跑。三菱反倒成了技术原材料供应商,谁家缺发动机、缺底盘,去沈阳,报价最低。
三菱的技术也不是一开始就这么耀眼。从六十年代隐瞒汽车缺陷的问题到零零碎碎的安全召回,日本总部就像是一个谨小慎微又时常自欺的家长。做过刑侦的人都知道,哪怕捂住嘴巴,总有证据缝里漏风。三菱为了填赌债,把发动机技术一批批卖到中国,手里有多少资料就发多少,像是赌狗把最后一颗筹码扔进桌面,却没想过端桌子的是中国的后起之秀。
等到终于下定决心和广汽合资建厂,时间已经是2012年。那时候本田在广州,丰田在天津,日产早就在东风挂了牌,三菱还在试图用老掉牙的欧蓝德唬人。一辆车九年不换代,老发动机、无涡轮、无电驱,连座椅包皮都是九年前的库存真皮。2022年想凑个热点玩电动车,一看续航,刚好能跑去隔壁菜市场,自动驾驶功能连鬼都没有。
人都说三菱是死在了技术的陷阱里,这话,干刑侦的人听着有点熟。技术,没人规定非得越老越值钱。你托着一颗老发动机刷油漆,下一场比赛大家都用新能源电池上阵,谁还看你这磨刀石?三菱只想收技术费,不敢投大厂——其实是闹了个大误会。拿捏风险时,忽略了被养大的对手,主动把赛道让了出去。广汽三菱最后一年,产线像空了的便利店货柜,明明每小时能拧十台发动机,流水线工人全在打卡“准备下班”。
三菱退场的那一刻,有人感叹技术传承的问题,也有人操心日本制造业的没落。我只觉得,这故事的黑色幽默在于:本以为掌控了技术主动权,结果被别人把技术当作跳板。就像老刑警教小徒弟翻案卷,徒弟出师后,发明的新指纹技术把老师傅淘汰了。谁曾想,教导别人找到你漏洞的人,最终也得下岗。
再说那些“晚年”日系品牌。丰田和本田往年在中国市场一路飘红,现在也被新能源卷得头顶冒汗。斯巴鲁年销三千辆,比起比亚迪一周卖出的数字,简直像是喝了假酒。在中国市场混不下去,主要还是赌错了方向。技术进步这一关谁都得过,但没人规定技术一定是保险箱,有的时间就是藏着地雷。日系品牌喜欢慢工细活,却没想到对手是电驱马拉松,跑得远比跑得慢有用。
业内有个段子:技术费是稳赚不赔的买卖,前提是你还记得自己要造什么东西。三菱造了五十年卡车发动机,欠下技术债,却舍不得跟上新能源的脚步。比起“守旧”,更像是“怕输”。
至于以后工厂怎么改,“某合资厂”已经变成了新的新能源企业。三菱曾经打下的技术地基,成了国产车企的新楼梯。也许有人怀念昔日的欧蓝德,也有人只想买辆能跑高速的比亚迪。但这场技术传递的故事,有点像甩手掌柜的愿景与工地的现实:你以为自己要做裁判,最后还得从观众席走到场外。
我有点好奇,同样的路还有多少品牌会走。老旧技术是什么时候变成了陷阱?有时候是市场变快,有时候是自己变慢。三菱跌落,只是日系车企的一个注脚。今天看国产车一拥而上,不知道下一个技术陷阱会埋在哪。技术传递是春天的花,坏消息是花谢得快,好消息总有新芽长出。
说到底,谁能保证五十年后,没有人在新能源车企的办公室里,回忆起那些被淘汰的技术、和那些以为掌握了未来的人?这个问题,不管是三菱,还是下一个三菱,都还得在时间里慢慢掂量去吧。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