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饱受关注、被称为“新能源市场搅局者”的智己LS6,一边是细致的消费者懵圈:“同样是52度电,这车怎么还比顶配换电池版贵?”这样一辆电量缩水但配置信息又拉满的新车一经推出,就掀起了关于汽车市场策略的一场热烈讨论。这是一招杀伐果断的产品布局,究竟是“降维打击”抢占市场,还是一种“错综复杂”的豪赌式探索?这背后,又给我们的用车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深刻启示?
说到这款智己LS6增程版52 Max+,第一眼就让人觉得有些“不走寻常路”。在当前电动车市场普遍强调长续航的时候,这款车却大方缩减了电池容量,从原来的66度电降到52度电,续航也从440公里降到了370公里。可问题是——价格没有一降到底,反而还带着一股“绝地反击”的味道,配置硬是拉满,用24.49万的指导价(权益后22.99万)来告诉你,别看电池缩水,这可是一辆年轻人的梦想座驾。更这一次,智己瞄准的消费群体既不是超级土豪,也不是图便宜捡白菜的“性价比党”,而是介于两者之间,那些“配置必须顶,但预算又有限”的现实主义者。
再者,这种“反向操作”还能让我们看到它的潜台词:续航已经不是全部了。当市场越来越细化,不同场景备受关注时,智己正在挑起一场新话题:到底是一味求远,还是回归用车本质?
从市场表现来像这样的“配置先导派”新车,其实并不是孤例,但像智己这样“出手如此狠”的,确实有点特别。别的车企多是缩水降本,断轴刹配件砍配置省成本的现象屡见不鲜。而智己这次却干了一件完全相反的事情:电量减了,可从空气悬架、CDC电控减震,到后排的座椅通风按摩,之前需要花大价钱才能享受的配置,如今竟然成了“标配”。就是:你买的是“小电池的顶配”,而不是“缩水版的丐中丐”。
370公里的纯电续航,真的够用吗?考虑到大多数消费者每天的通勤距离,我们算了一笔账:一天50公里的出行量就算多的,370公里跑一周不成问题。这是笔实在账,特别是对城市用户来说,增程式电动车的理念很简单——不仅有电可充,还有油可用,即使刮风下雨续航打折,你仍然可以从容地上高速、跑长途,无惧里程焦虑。有人觉得,可能这就差不多是智己的核心考量了。
更绝的是,新车的外观和内饰也来了一次“优雅升级”。它的“T”字灯组和新家族前脸,硬朗却不过于激进,尾部标识“REX”彰显了新能源身份。至于内饰,27.1英寸巨屏和15.6副驾娱乐屏拖住了整体科技感,视觉冲击力直线上升。半幅方向盘、A柱疲劳监控等高阶配置一个都没落下,更关键的是,这一代产品还优化了中控区域,取消了竖屏并且加上使用频率很高的手套箱。看得出来,这次的车既面向情怀,也兼顾实用。
事情总有两面性。370公里的续航在城市用车上好办,可一旦考虑到郊区自驾或者一些路况恶劣的情况下,这款车会不会稍显心有余力不足?就算设计理念本身精准卡位了城市爱好者,但在同价位的竞品对比下,谁又敢说狼性竞争里它不会遇到难题?
比如同一赛道上,理想L6、智界R7、岚图FREE这样的老对手,个个都虎视眈眈。如果预算能稍微提高一点,这些车型提供的不是多拿“一点点”,而是可能在硬件素质上节节领先。牛逼的配置诚然拉好感,但万一消费者在关键时刻觉得算上综合实用性,它还欠缺一点点,那市场抢位的节奏就可能变得难受了。
而另一种批判声来源于传统派:智己一味强调“用更少的钱达到高级享受”,是否会让新车成为一个过渡产品?也许推出来吸粉,但能否长久依赖这个策略去夺市场,还有待考验。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类似的争议愈演愈烈的时候,有关这款车销售数据的初步反馈突然出现了某种“反转”。根据市场人士分析,52 Max+反倒意外触及了一批“等等党”的G点,也就是那些非常关注价格透明度和实际可用性的人群。智己这招“让利其实不减质”的操作,反而迎合了他们对精品感和舒适性“双赢”的苛刻要求。
而这也解锁了一个大真相——现在的消费者不是单纯追求长数值的续航,而是希望在合理的预算范围内,得到一种“超值感”。不得不承认,智己正是在这片“灰色地带”动了脑筋,把它主打那批使用频率高、里程焦虑不严重但对体验要求很高的用户精准切中。更空气悬架这样的高级配置原本是40万级以上才舍得标配的东西,而22.99万能拿下它,自然称得上爆点。这种策略直接挑动起竞品,也让“不拼里程、改拼质感”成了焦点。
当我们仔细分析市场格局时,却不难发现一个更长远的问题:智己通过52 Max+押注的突破口是中大型增程SUV,但这个领域头部厮杀太激烈,而且3年后,技术迭代可能会让52度电成为过气数据。假如届时续航焦虑没解决而竞品持续完善,用户会不会重新转移阵地?
虽然智己这次的作风让人眼前一亮,但厂家大打价格配置战背后,还是隐藏着对整体品牌形象的风险。长期过于“性价比”的标签,会不会导致品牌高度下降,这需要更加智慧的品牌运营手段配合。
一些业内专家也表示,从表面上消费者现在赢了,但如果这一策略带来市场定位稀释的问题,从长远来可能会伤害智己建立高端新能源品牌形象的大局。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智己52 Max+确实是一辆值得吹一波的车。但我们也不得不对这种“高配置平价化”的新模式保持一点距离。用更少的钱享受高标准,这确实很诱人,可谁来保证品牌不会在接下来的几代产品中低开低走,彻底沦为“卷王”?还有,那些对长续航需求较大的消费者,他们的核心需求真的可以单靠“配置爆破”来改变吗?这次52 Max+的热度,到底是智己赢了市场,还是用户单纯中了营销?这些问题,恐怕得等到实际用户长期体验的反馈后,才能真相大白。
22.99万买带空气悬架的增程SUV,听起来显然是“值爆了”,但面对续航焦虑和日益激烈的新能源内卷,你真的觉得“配置顶过天,但电量少一点”是未来的大势吗?这个问题,咱们评论区唠唠!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