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界H5上市一个半月仅交付一万辆,原因在于价格设计技术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导致消费者兴趣不足难以爆红
最近我看到一组数据,尚界H5上市到现在也不过43天,交付车主差不多一万辆。这个销量让我有点惊讶,也有点意外。毕竟它背后是华为和上汽合伙的品牌——鸿蒙智行的第五个界。而且它还算是最亲民的一款SUV,顶配价格不到20万,入门款压Barcode价不到16万。尺寸也够大,属于家用SUV常青树了。还有一个点,要说完美:车机、智驾系统都很给力,硬件软件都有底气,上市前预售订单就有几十万,口碑看起来挺不错。为什么最终交付的数字这么少呢?我觉得原因可能得从几方面剖析。
第一,价格还是个门槛问题。
你不要被表面价格忽悠。虽然尚界H5的售价看上去比较实惠,但细一算,特别是要享受华为高阶智驾功能,还得多掏1.2万软硬件包的费用。这1.2万,别说普通家庭,就是普通工薪阶层也会皱眉头。你想想,15到20万的SUV本身竞争就激烈,哪家不拿性价比当本事?如果在这个段位多出1万多块钱购买软件服务,这个性价比的光环就要打折很多。毕竟,市场上那么多车型,比如长安CS75 Plus、吉利博越,价格相仿甚至更低,配置还能比拼。消费者为什么要选你这款贵点还要会员制解锁的智能系统?这个疑问,我自己也在琢磨(难不成消费者还真以为华为+上汽是必胜要素?)。
第二,造型设计上的土和疑问。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尚界H5的外观给人一种格格不入的感觉。它跟华为问界的M8、M7,智界的R7、S7,甚至是享界的S9系列,那些未来感+科技感十足的设计风格,包括线条、灯组、车身比例都基本统一了。反倒这个尚界H5,像是异类。它的设计风格怪怪的,没有特别出彩之处,反而让我怀疑它是不是血统纯正?消费者对外观的看法往往是第一印象。有个朋友还说:这车长得像什么?一会儿像SUV,一会儿又像MPV,不靠谱。而且这种差异化,在这个价位的细分市场,尤其是如此刻板的市场里,不一定是优势。很多人都更喜欢统一标准的流行元素。
第三,也是最大的问题——技术短板。
我们都知道,充电速度和平台技术其实是影响纯电车用户体验的关键因素。尚界H5用的是400V平台,很多同价位车,比如比亚迪海狮06,甚至极狐T5,都是800V平台。一比,充电2倍电压,速度提升不少。基本上,120kW的快充就能把电池充满,等于说可以在10-15分钟充到80%。而尚界H5,充到70%的充电时间可能得25分钟,差了点意思。其实这个问题并不算致命,因为市场上还有其他方式弥补,比如电池容量、充电站布局。但确实影响体验。我还在想,800V技术平均成本是不是要比400V贵很多?这可能就是限制技术普及的最大障碍。(这段话可能有偏颇,毕竟我没一手数据,但这个猜测还算靠谱吧。)
剩下一个点,供应链和研发也影响其价格策略。
你知道的,生产端的成本从来就不是单一因素决定的。华为智驾系统的研发投入很大,但覆盖整个车型的成本还是在供应链上玩博弈。所以,想做到高端配置又把价格拉低,实际上挺难的。或者说,用一个生活比喻:就像你想买一只鸡又要鸭,要养得好,成本都会不同。他们其实也压缩了一些技术细节,比如用800V平台,成本就上去了,大家都懂,买这车的除了价格外,还得考虑长远的维护、技术支持。毕竟,招商银行那边的朋友说过,买车其实很理财,保值率才是关键。而我估算,尚界H5的首付约占车价的20%,而百公里的能耗保持在14-16kWh的话,电费来算,差不多一公里1.2分钱左右。算算看,成本看似合理,但能否让大众满意,还真得看后续的售后态度。
偏离正题是因为,我发现很多所谓爆款,其实都藏在细节里。
是不是有人会问,你觉得还会改款吗?我也不好肯定。中国市场一年推几次新车,——你不推陈出新,怎么应对卷的局面?毕竟,竞争对手们都在千方百计缩短研发周期,甚至用快修和快更新来吸引客户。那你说,尚界H5还会不会再变?我猜,大概率会的。只不知会在哪个点升级,补刀。
(这段先按下不表)
你会不会觉得,其实给这个市场添点调查血也不奇怪?
毕竟,很多买家其实在纠结选车的那个点。是不是打个比方,像我这个行业,研发、供应链和用户心理都在暗战中,最终决定成败的,还是细节。车门关得结实不结实?座椅是不是舒服?配色是不是我喜欢的?这些最在意的小事,反而更能影响购买决策。
我一直有个疑问:你觉得,在未来几年,像尚界H5这样价格带的技术短板会逐渐被克服,还是会成为困扰车型的硬伤?
你我都知道,自我更正也很正常。刚才说400V和800V平台差别,是我没细想过,技术进步是个不断折中、妥协的过程。也许还可能出现新技术冲击这个低成本、快充的局面。毕竟,市场卷成这样,没有哪家能一直穷追猛打而不感到疲惫。
所以,留下这个问题:尚界H5还能改出什么杀手锏,让市场重新焕发生机?是不是还得等着技术成熟+价格合理+外观吸引力三者兼得?
反正,我是挺好奇的。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