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力斯又赢麻了…2025年10月份赛力斯新能源汽车销量51456辆,同比增长了42.89%,这数据一看觉得还挺惊人。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问界全系1月至10月的累计销量也挺扎实,达到356,085辆。按理说,单这两组数据放一块,赛力斯的日子还挺香的。
但偏偏,车市销量排行榜上,问界竟然没排上名。这么明显的市场表现反差,让我一时摸不着头脑。
这事是不是哪有猫腻?我猜大概率是数据报的水分或者排名算法的问题。毕竟,智界都能上榜,问界没了,心里就觉得怪怪的。
说到问界这事,事实是挺尴尬的。刚才我翻了翻相册,看到一些问界的老广告,记得他们去年还吹得挺狠,说要出海欧洲、年销破5万。
实际上,它们要出口欧盟?难不成真敢?这我有点唏嘘。欧洲市场消耗大,但国内市场销售怎么会突然掉到下线位置?
我搞不明白,这种数据都能消失,是不是背后藏着啥操作。
国内新势力品牌的排行榜,没那么简单。不能只看销量数字,还有供应链、渠道、以及那些心理战。
长城、比亚迪、蔚来,这些车的销量容易统计,渠道布局也比较透明。
问界这些排不上位的奇葩品牌,可能是用户基数小了些,或者渠道投放变少。
而且,有时候算命的,排名也是由第三方平台决定,不一定完全统计真实。
一方面,赛力斯的努力还是实打实做出来的。1月份到10月,它们的销量能冲到35.6万,说明产品接受度还不错。
细想也怪不得——消费者实际上对新势力品牌的理解还停留在原有套数里,问界的品牌力和品牌认知还没有实现跨越。
和同价位的其他车比,问界的配置和运营确实没优势。
我试算过,问界的百公里制造成本(粗糙心算,大概)大概在人民币2.4元左右,差不多一半的传统燃油车都比它省。这也可能影响其价格策略。
苦逼的是后者的保值率。没细想过,新能源汽车的保值率难搞,像问界这种,可能几年后贬值50%都不稀奇。
所以,很多用户在选择时,可能会犹豫更久,导致销量没那么容易爆发。
这事我觉得可以扯一扯供应链。供应链出问题,也是所有新势力品牌的心头病。
比方说,电池和芯片供应紧张,导致生产线总是缺货,没货就没销量。
从去年开始,好一点了,问界其实配件供应还是比较稳定的(这话有点猜测,毕竟没查实各种供应合同,就是觉得没那么差)。
但问题是,跑量的产品线也变得路数单一,有点像只懂扯一根弦。
说到这个,我还记得一个售后工告诉我,说问界车的维修点不多,服务覆盖不全,很多车主都怨声载道。
这也是个实际问题:销量高了,服务跟不上,用户体验会打折。
对比一些传统品牌,像比亚迪、广汽,都是在渠道建设上花了大功夫,问界这些新入局者还在追赶中。
有时候我在想,问界这么牛逼的销量,是不是因为价格战带来的?
你觉得, 低价是不是能一时抓住消费者?但实际上,消费者更关心的,也不是价格,而是牌子和安全感。
至于拼销量,问界表现没得说,但欧洲市场那块,能否真正打开?我早就预感不太容易。
毕竟,欧美细看起来,用户对国产品牌还是有疑虑,很多人还是相信欧系车和日系车。
我猜测,问界敢出口,可能是想象中突破,但我也觉得有点盲目乐观,毕竟没有实质数据证明。
我们再说说消失的问界,这其实也暗示了一个现象——国内市场对销量的关注,越来越偏重数字游戏而非产品真实实力。
你会不会觉得,现在很多新势力品牌拼命刷榜,其实也就是在演一场造势的戏?
可真实的用户体验,说白了,还是那点用车感受——续航、动力、质感。
我想问:这个市场真的看似红火,暗底却好像涵盖了太多水分,你怎么看?
不然,问界这事,也许只是个表面繁荣?
谁知道呢?车市的事,谁敢保证明天不会变味?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