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AION RT这个红色版本我看了,心里挺复杂的。昨天在4S店偶遇一辆,一侧镜子上还有轻微的刮痕,老板娘在一旁跟我说,这车卖得不咋地,我们店里红色卖得最慢,网约车哪敢碰它这颜色呐。这句话让我有点意外,红色不让做网约车?原来没那么简单。
说回来,AION RT在前年刚推出来时,我还是挺看好的。颜值,确实在线。尤其是那个前脸设计,红色款特别招眼,这样一开上街,路人回头率能有9成(路人视线样本少,别太当真)。但如果你把目光从颜值拉回来,价格和配置就扎心了。现在同级别的竞品,譬如小鹏M03、合创Z03,配置更丰富,智能化体验一股清风拂过,AION RT这边还像是穿了条有点紧的老牛仔裤,不够灵活舒适。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去年AION RT刚出来时,底盘调校在同级里算扎实的,那个电机响应速度也还不错,但续航没啥拔尖表现,实际体感能跑320-350公里。而另一边小鹏M03,估计能跑到400公里左右(这个数据是估算,官方没明讲我心算的)。说白了,买新能源车,续航焦虑缓解了,不少人就会多掏点钱,毕竟你得保证家门口的充电桩不会太稀缺。
供应链这块,其实AION RT遇到的难题我倒不是很惊讶。做新能源车,就像烘焙复杂的蛋糕。要的原材料也复杂——电池、电机、控制系统什么都得精准搭配,否则味道就翻车。AION RT此前的电池采购路线有点单一,这就像一个烘焙师只用一种面粉,面对不同气候就很难做出完美口感了。大厂商通常会多方采购,灵活应对成本与供应的双挑战。可能厂方这次新款调价,背后也在调整供应链布局,降低单车成本(这段先按下不表)。
说说渠道层面。我私底下跟一位老销售聊天,他说:AION RT在市场定位上稍微模糊了点,跑普通私家车市场又抢不过大众,跑网约车市场又不够经济实惠。这话我心里嗡了一下,确实是这样,这车被网约车标签化久了,私家用户反而敬而远之。其实我自己心里也犯嘀咕,要是换个名字,换个定位,是不是能活得更滋润?
还有智能化方面,AION RT现款搭载的是自主研发的系统,流畅度还算过得去,但比起小鹏的那套多语音控制和OTA升级版简直掉了一个档次。智能化这块,车企往大了说是软实力,细节上就是导航反应快不快、娱乐系统用着顺不顺。有车友说,他用过M03,语音识别精准到吐槽点,而AION RT用着就像两人大声吵架中,信息传达断断续续,整得心好累。我这里估计并非软件不行,而是硬件算力或OTA频率不足的锅。
关于价格,估计这次新款会有个带刺激的调价动作。我脑子里大概算了一下,AION RT现在的中配车型落地价差不多在18万左右,照这趋势,调价提前5%-8%,就能下探到16.5万,市场接受度估计会提升不少。毕竟价格敏感型买家占新能源市场一大半。当年比亚迪E系列也是靠性价比突围的,不是技术牛逼得没边,而是能让更多人买得起买得顺心。
转过头来,店里一个小插曲也挺有意思,我问店员:红色真的禁做网约车吗?他耸肩说,是品牌内部定的规矩,感觉红色太招摇,不适合做低调赚钱的网约车。至于为什么,没干啥官方解释。我一听这理由,觉得有点儿逗,汽车卖卖颜色还要讲风水似的。
顺便提一句,红色AION RT实拍尾部确实一般,说实话不是那么讨喜,线条收在后部有点死板。头灯是有设计感的,但尾灯倒是也没啥惊喜。与小鹏M03相比,在家用便利性上,AION RT后备箱空间稍逊个3%-5%,这个数字我通过比较各自的官方数据略估的,差距不是特别大,但足够影响到家庭用户的掂量。
这又让我想到,究竟是谁更看重颜值,又是谁在意使用感?有朋友就说过,车是买给自己看的,不是买给路人的,不过拿来跑网约车就再说了。但AION RT被打标签成网约车,私家老板那面孔也变了,是不是也影响了潜在用户的决策?话说回来,改完配置调整完价格后,新款AION RT会不会还有这层包袱压着呢?
这么多年写车,兜兜转转对我来说更有意思的是观察这种品牌定位的动态变化。毕竟车不是冰冷的产品,它牵连着营销策略、用户心态、供应链运转以及研发侧的折腾。越看越觉得,新能源市场里的颜值担当标签其实挺虚的,没有基础配置和用户体验做底子,再穿个好看的外套,也撑不了多久。
最后留个问题想跟你聊聊,假如你是购车者,看到一款颜值在线但配置稍弱,价格调整待定的新能源车,你会更看重哪个?你觉得网约车烙印会不会真的没法靠一两个版本升级就轻易洗掉?我倒是挺想听听你们的真实想法。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