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MPV细分市场,锐胜汽车成都独立亮相
8月末的成都麓客岛,天有点闷热,江边风吹过来带着水汽。那天我正好路过会场外面,看见一排新车罩着白布停在广场上,有人说是北京汽车制造厂的新动作——锐胜汽车单飞了,要专门做MPV。听起来有点意思,因为这几年家里亲戚换车,不是嫌高端贵得离谱,就是低配开起来跟货拉拉差不多,中间像是空了一块。
老刘是跑商务接送的,他一听这个消息就精神了,“要真能做个既不寒酸也不虚张声势的MPV,我第一个去试。”他以前开过进口大车,说舒适是真舒服,可油耗吓人,一趟高速下来油表肉眼可见地掉;后来换国产低配,又觉得隔音和座椅支撑都差口气。这种夹缝里的需求,其实不少家庭和小企业都有,只不过一直没人认真填补。
新能源这股风,也吹到了MPV圈子里,但奇怪的是,这么多年还没有一个纯粹盯着这个细分市场干的品牌。销售小李悄悄告诉我,他们内部培训时说,锐胜要从“只是某个系列”变成“专业标签”,研发、营销、渠道全自己掌握,这样遇到市场变化也能快转弯,不用层层请示等批复。
更让人意外的是,在整体销量走下坡的时候,他们居然逆着涨了五成多,还把份额从二十出头冲到将近四成。有群友调侃:“鲶鱼进池塘了,小鱼虾们注意安全。”其实原因很简单——车型覆盖全场景,从一家三口周末露营,到公司接待客户,再到商户运货,都能找到合适配置,而且价格段跨度大,不会让你因为预算卡死只能选将就款。
那天发布会上,还请来了董浩叔叔。他笑眯眯地说,当年看电视的小孩,现在已经在为一家老小挑车。这话让我想起邻居阿强,他去年添二胎后才发现原来的轿车根本塞不下婴儿推车和行李箱,每次回老家都得借朋友的大七座。“如果真有台空间够用又坐得舒服、不怕坏的小面包(他管所有方头方脑的都叫小面包),我肯定买。”阿强这么嘀咕着,还问我知不知道这牌子的保养周期是不是比普通轿车长一点,因为他嫌总跑4S店麻烦。我查了一下,好像厂家规划里确实延长了一些易损件更换周期,比如刹车片材质升级,据维修师傅讲正常城市通勤能多跑两三万公里才需要动刀子,比同级省心些。
战略上他们画了“三步走”的路线图:先抢占份额,再进主流阵营,然后瞄准行业标杆位置。据售后经理顺嘴提到,为此未来五年要砸200亿搞研发,把数智化贯穿造、卖、修各环节。他还提起一个冷门功能——部分车型会加装可调节倾角的第二排扶手椅,对老人上下特别友好,这东西平时广告里很少提,但体验一次你就知道它值钱在哪儿。
有人担心新品牌容易翻船,不过看他们这种“务实+专注”的打法,也许真能搅动一下这潭水。当晚散场,我在停车场碰见几个媒体同行,有人半开玩笑地说:“等它火起来,你再想原价买可能难咯。”我没接话,只记得远处那几辆刚揭布的新MPV,在昏黄灯光下显得挺安静,就像准备潜入河道的一条鲶鱼,不急,却知道自己该往哪游去。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