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泡车30天,车主煎熬难眠,深圳红色预警下的无奈

今年夏天,深圳接连下了两场特大的暴雨,雨大到什么程度呢?

就是那种城市里很多地方直接变成了“看海模式”的级别。

对于咱们普通老百姓来说,这种极端天气带来的麻烦可是实实在在的。

特别是对于有车一族,一场暴雨过后,最揪心的莫过于停在户外的爱车了。

暴雨泡车30天,车主煎熬难眠,深圳红色预警下的无奈-有驾

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就因为这几场大雨,整个广东省的保险公司在短短十来天里,就接到了超过四万起车险报案,这里面绝大多数都是因为车辆被水淹了。

四万辆车,这可不是个小数字,背后是四万个家庭的烦心事。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当车真的被水泡了以后,一个普通车主会经历些什么,这里面的门道和辛酸,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

故事的主人公,咱们就叫他们何敏和李海迟吧,他们俩的车都在那场被称为“731暴雨”的灾害中遭了殃。

何敏的那辆红色MINI,因为小区里没车位,就停在了沙湾河边。

结果半夜两点多,她眼睁睁地看着河水漫过马路,一点点地把她的车给吞没了,最后连车顶都看不见了。

等到天亮水退了下去,那场面叫一个狼藉。

暴雨泡车30天,车主煎熬难眠,深圳红色预警下的无奈-有驾

她的车因为电子系统进水短路,车窗和后备箱都自己打开了,车里灌满了泥沙,刚买的电脑和相机也都泡汤了。

而李海迟呢,他心更大一些,一觉睡到第二天上午,还是朋友提醒他才知道自己的车出事了。

他赶到停车的地方一看,水已经淹到了仪表盘的位置,基本上算是半残了。

车被泡了,第一时间想到的肯定是找保险公司理赔。

按理说,买了车损险,这种天灾造成的损失,保险公司理应赔付。

但实际操作起来,这里面的学问可就大了。

一般来说,保险行业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只要积水淹过了车辆的仪表盘,这辆车就可以被认定为“全损”,保险公司会按照车辆的投保金额,扣除一些折旧后,把钱赔给车主,然后把这辆残车收走。

何敏的车淹过了车顶,定全损是没什么争议的。

暴雨泡车30天,车主煎熬难眠,深圳红色预警下的无奈-有驾

可即便是这样,她的理赔过程也并不顺利。

车被拖走后,负责对接的保险公司人员就跟人间蒸发了一样,电话不接,信息不回。

她投诉了好几次都没用,直到最后拨通了银保监会的投诉热线12378,那边才立刻有人主动联系她,痛快地办了全损理赔。

如果说何敏的经历只是遇到了些拖沓,那李海迟的理赔过程,简直就是一场斗智斗勇的“闯关游戏”。

他的车水位刚好在仪表盘附近,这个位置就比较模糊,给了4S店和保险公司很大的操作空间。

他先把车拖到买车的那家4S店,对方一开口就说,可以帮他申请全损理赔,但条件是要收取理赔款总额的百分之十作为手续费。

李海迟一听就觉得不对劲,这明摆着是趁火打劫。

他想把车拖走换一家店,结果这家4S店直接扣车不放,开口要一万一的“保管费”。

暴雨泡车30天,车主煎熬难眠,深圳红色预警下的无奈-有驾

最后闹到报警,李海迟还是无奈地付了六千五百块钱,才把自己的车给“赎”了出来。

这第一步,就踩了个大坑。

车到了第二家4S店,李海迟学乖了,他要求把车里所有被水泡过的电子零件,一个不落地全部登记到理赔申请单上。

可保险公司的定损员来了之后,就开始跟他打太极。

先是说“全损不可能”,只愿意赔九万块钱修车。

李海迟的诉求很明确,车子泡成这样,就算修好了他也不敢开了,必须全损。

如果非要修,那就得把所有泡过水的零件都换成新的,并且保险公司要出具一份保证书,保证以后这些没换的零件不会因为泡水出问题。

暴雨泡车30天,车主煎熬难眠,深圳红色预警下的无奈-有驾

保险公司当然不同意这个要求。

接着,保险公司又提出一个方案,说要先把车拆开,看看里面具体坏了哪些东西再定损。

这听起来好像挺合理,但李海迟多了个心眼,他花钱在网上咨询了专业人士,得到的建议是:千万不能同意拆车!

因为泡水车和事故车不一样,一旦拆解,就破坏了车辆被水淹的原始状态,到时候保险公司完全可以说很多零件没坏,那就更不可能给你定全损了。

双方就这么僵持着,保险公司最后给了一份定损清单,李海迟一看差点气笑了,清单上只列了些座椅、内饰之类的东西,最核心、最值钱的发动机电脑、变速箱模块等电子器件一个字都没提。

这明显就是想糊弄过去。

被逼无奈之下,李海迟也拿起了最后的武器,他开始连续一个星期,每天都给银保监会的投诉热线12378打电话。

这招果然管用,在家属和监管部门的双重压力下,保险公司终于妥协了,同意按照车辆保额的八折,以“推定全损”的方式进行理赔。

暴雨泡车30天,车主煎熬难眠,深圳红色预警下的无奈-有驾

算下来,李海迟拿到了超过十五万的赔偿款,总算是为这一个月的煎熬画上了一个句号。

那么,问题来了。

当何敏和李海迟们拿到赔偿款,和自己的爱车告别之后,这些被保险公司判定为“全损”的泡水车,它们最终都去了哪里呢?

答案是拍卖场。

在广东东莞,就有专门的停车场,里面密密麻麻地停满了从深圳、东莞各地拖来的事故车和泡水车。

这些车会被打包在网上进行拍卖,起拍价非常低,往往只有一两万块钱。

购买这些车的,绝大部分都是修理厂和二手车商。

这些泡水车被买走后,基本上有两个去向。

暴雨泡车30天,车主煎熬难眠,深圳红色预警下的无奈-有驾

一部分会被彻底拆解,车上还能用的零件,比如车门、外壳、座椅等,会被当成“拆车件”卖掉,流入汽配市场。

而另一部分,也是最让人担心的一部分,就是经过维修和翻新,重新回到二手车市场。

一些不法的车商,为了节省成本,只会对车辆进行表面的清洗和维修,把看得见的地方弄得光鲜亮丽,但那些被水浸泡过的线路、电路板、安全气囊传感器等核心部件,他们根本不会彻底更换。

这些车就像一颗“定时炸弹”,虽然外表看不出问题,但内部的金属部件可能已经开始锈蚀,电子系统随时可能因为受潮而短路,导致车辆在行驶中突然熄火、自燃,甚至在发生碰撞时安全气囊无法正常弹出。

更让人无奈的是,目前我们国家对于泡水车的流通并没有强制性的报废规定。

也就是说,把泡水车翻新后再卖出去,这件事本身并不违法。

法律只是要求商家在销售时必须如实告知消费者车辆的真实情况。

但在巨大的利润诱惑下,很多商家都会选择刻意隐瞒。

我们在网上搜索相关的法律文书,能看到大量因为购买到隐瞒车况的泡水二手车而引发的官司。

甚至一些打着“专业检测”旗号的大型二手车平台,也曾被媒体曝光过检测流程形同虚设,把泡水车当成精品车来卖。

这就形成了一个可怕的闭环:车主的车被水泡了,通过艰难的博弈从保险公司拿到赔偿,而这辆存在巨大安全隐患的车,却可能在不久之后,被另一个不知情的消费者买走,把风险带给了更多的人。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