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后,标致买家变了。月销两百多台的法系车,在国内算小众了,但我从群里聊了两年多,感觉这批人跟以前那种差别挺大。以前销量好,很多人买都挺低调,没那么多真喜欢的感觉。现在这帮买家更像是懂行的,不是盲从,也没被市场吓着,反而挺独立的。为什么这么说?我先说几个我观察到的点。
先说安全和用料上的关注。这几个人里,有一位朋友说:我买标致,最看重车内空气质量,别问我为什么,之前那台车味道太呛人。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这细节其实不少见,标致确实在车内材料和空气净化上下了功夫,在同级车里属于金字塔尖的位置。比起某些合资车进行式的塑料味,标致的这波设计用料显得更用心。但说实话,我之前觉得这点有点夸大了——毕竟我也想当然以为大多数主流车现在都差不多。结果跑了两家4S店试坐,能明显感觉出差别,至少自己鼻子告诉我,这味道不一样。可能这就是供应链上标致选料和合作伙伴更专注的结果。
说到供应链,这里得简单说说。做车就像做饭,标致的厨师特别讲究配料,愿意多花时间挑选食材,有点慢工出细活的感觉,而有些大厨则拼命压成本,重视速度和效率。不是说慢就好,但标致肯定是在某些环节放水少,尤其是跟环保和安全相关的部件。老板告诉我,这车买回来,虽然小毛病有,但你总觉得靠谱。这话有意思,说明好坏的衡量标准其实和保值率根本没多大关系。
这就引出第二点:保值率和小问题。之前我可能讲得有点绝对,说法系车靠设计硬抗市场的严格考验。其实不完全对。有人开玩笑说:标致保值率差?没错,但我情愿买心头好。这话很有意思。很多真粉丝并不在意保值率,明白法系车有坚持设计的代价,知道买了就得承担更多维修成本和偶尔的电路小问题,但他们乐此不疲,类似养宠物,多些麻烦多些陪伴感。大量维修师傅也反映,这些车错综复杂的电气设计对技师是挑战,但也能体现团队的技术厚度。
第三点,开车的乐趣和设计感。说实话,这点我原本没太多体会,以为法系设计就很花哨,可能过于人设味儿太重。后来跟群里几个车主聊,他们提各种细节让我反思。比如挡把那个复古式设计、方向盘上的一颗按钮设计成类似飞机起落架开关的样子,他们说非常顺手。里面的气氛无形中绑住驾驶者——真香是他们的评价,不仅仅是外观惊艳,而是用久了觉得舒服。不少人还说,法系大胆的设计其实是一种有血有肉的实际考量,迎合了驾驶惯,而不是纯炫酷。
我也搞了个小测算,圈内朋友大致估算的百公里维修成本比同级德系车高20%-30%,但过来人说,换成德系车那种强制周期保养,花费倒也不见得低多少。关键是,标准化的服务体验不一样——标致更多需要理解和包容一些小烦恼,不然容易看到很多规律找茬的帖子,心累。我真心觉得,能接受这些配置的车主,基本上都是自己做过功课,或者说做好了心理准备的人。
(这段先按下不表)这帮买家里,绝大多数还有一块共通点:对外观和内饰设计的敏感。之前我跟一个老同事说标致设计太另类,他说了句让我顿觉戳心的话:就像人,难看点没关系,得有个性。法系车的设计师真的很敢玩,细节多得让人拍脑袋,用料和触感上也愿意花钱。我翻了翻他们拍的照片,座椅上的缝线、仪表盘刻度转盘的质感,都明显高于同价位国产车。
用情绪表达一下,这份个性让我这个老行业人酸爽又略微艳羡。因为行业里的功利主义现象太多,设计变成了数字拼装——好看不好看,客户买单才是硬道理。但标致的这批用户没那么势利,他们更像是懂车的小圈子成员。
话又说回来,市场还是残酷的,不确定那些小圈子能撑多久。法系车主多不多?估计不到百分之一,但他们忠诚度高。标致未来能不能靠这帮买家持续生存?没细想过。不过我觉得,比起盲目追求销量的数据,真正喜欢的人说话才有价值。你说呢?
对了,问你个事。你身边有没有那种买什么车都特别挑剔,买标致就非得专门研究车灯、空气净化系统和小按钮的朋友?为什么他们会钟情于此呢?这背后,是不是更多的是一种对于汽车文化的独立认知和自我表达?
顺带提一句,我上次修车,师傅对标致的发动机盖上那套快拆机制还挺感兴趣,这设计挺讲究,方便维修呢。细节上的用心,感觉不是说说而已。
法系车还有一大软肋就是品牌影响力太弱,这影响了新买家的选择自信。或许这正是为什么买家群里都会自动建立一种我们是真懂的人身份认同感?这也挺有意思的。你觉得呢?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