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成都三和老爷车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名为“赛场风云:911基因传递计划”的主题展览,引起了不少车迷和普通市民的关注。
这场展览的核心,是讲述一个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的汽车界趣闻:大名鼎鼎、身价不菲的跑车保时捷911,它的技术“老祖宗”,竟然是那台看起来憨态可掬,曾经满大街跑的大众甲壳虫。
这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一个像是赛道上的贵族,一个像是邻家的普通伙伴,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血缘关系呢?
要说清楚这件事,我们得把时间倒回到差不多一百年前的德国。
故事的起点,要从费迪南德·保时捷博士说起。
在20世纪30年代,他接到了一个任务,要为当时的德国家庭设计一款人人都买得起、用得起的“国民车”。
这个任务的核心要求就是:简单、可靠、便宜。
保时捷博士经过深思熟虑,拿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非常独特的方案。
他没有把发动机放在车头,而是创造性地把它安装在了车子的尾部,并且直接驱动后轮。
这种“后置后驱”的设计,在今天看来是保时捷的标志,但在当时,它首先是一个非常务实的工程选择。
这么做的好处显而易见,省掉了一根从车头贯穿到车尾的长长的传动轴,这样一来,车子的结构就简化了,制造成本降低了,车内的地板也变得平坦,空间利用率更高。
同时,他还为这款车设计了一台风冷发动机,也就是说,它不需要水箱和复杂的冷却管路,靠空气流动来散热就行。
这在冬天严寒的欧洲尤其有用,不用担心冷却液结冰冻坏发动机。
于是,在1938年,这台浑身圆滚滚、看起来很可爱的甲壳虫汽车诞生了。
它的设计初衷,没有一丝一毫是奔着“性能”或者“驾驶乐趣”去的,一切都为了实用和经济。
但正是这个纯粹从功能出发的设计理念,为后来的保时捷品牌埋下了一颗最根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技术种子。
时间快进到二战后,保时捷博士的儿子,费里·保时捷,开始思考如何建立自己的汽车品牌。
他看着父亲设计的甲壳虫,以及现成的零部件,一个大胆的想法萌生了。
他认为,甲壳虫那套后置后驱、风冷发动机的底子非常好,如果能给它换上一副更轻、更符合空气动力学的漂亮外壳,再把发动机的动力好好压榨一下,不就能造出一台与众不同的跑车吗?
这个想法在1948年变成了现实,第一款以“保时捷”命名的量产车——保时捷356问世了。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356就是一台经过全面运动化改造的“豪华版甲壳虫”。
它继承了甲壳虫的核心机械结构,但车身变成了流线型的跑车姿态,重量更轻,操控也更为敏锐。
因为发动机这个最重的部件压在车尾的驱动轮上,356在起步和加速时能获得很好的抓地力,同时由于车头很轻,转向感觉非常灵活。
这种独特的驾驶感受,让它迅速在赛车场和富裕的消费群体中获得了成功。
在成都博物馆展出的1957年款保时捷356A和1965年款356C,就是这个系列不断进化的明证。
从甲壳虫到356,保时捷完成了第一次基因的传递和升级,把一个朴素的“国民车”理念,成功转化为了一个充满驾驶乐趣的“跑车”基因。
然而,真正让保时捷这个名字响彻全球的,还是它的继任者——保时捷911。
到了1960年代,356虽然经典,但技术上已经略显老态。
保时捷家族的第三代,也就是费迪南德·保时捷的孙子,费迪南德·亚历山大·保时捷,担起了设计新一代跑车的重任。
当时,汽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后置发动机布局存在天生的操控缺陷,不是高性能跑车的未来方向。
许多人都劝保时捷放弃这个“老古董”设计。
但保时捷的工程师们却有着自己的固执,他们坚信,这个布局的潜力还远未被挖掘干净,所谓的缺点,可以通过更精密的工程技术来克服,甚至转化为独一无二的驾驶特点。
1963年,初代保时捷911在法兰克福车展亮相,它向世界宣告了保时捷的坚持。
它依然采用后置发动机布局,但发动机从356的四缸升级为更强劲、更平顺的水平对置六缸发动机,动力输出有了质的飞跃。
它的外形设计也成为永恒的经典,那对标志性的圆形“青蛙眼”大灯,以及从车顶平滑过渡到车尾的“飞线”轮廓,共同构成了几十年来几乎没有改变的家族面貌。
911的诞生,是保时捷基因的又一次关键进化,它把源自甲壳虫的实用主义工程哲学,彻底升华为一种对极致性能和驾驶体验的执着追求。
当然,这份坚持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比如1975年诞生的第一代911 Turbo车型,它首次引入了涡轮增压技术,马力瞬间暴涨,但当时的技术不成熟,导致了严重的“涡轮迟滞”现象。
简单说,就是踩下油门后,动力不会马上到来,而是会延迟一两秒,然后像被人从后面猛踹一脚似的突然爆发。
这种狂暴且难以预测的动力,再加上后置后驱的特性,使得驾驶它变得极具风险,因此得到了一个令人闻风丧胆的外号——“寡妇制造者”。
然而,正是这种独特的挑战性,反而吸引了无数渴望证明自己的驾驶高手。
在911漫长的进化史中,还有一次重大的变革,就是从风冷到水冷的转变。
直到1998年的996车型之前,所有的911都和它的祖先甲壳虫一样,采用风冷发动机。
这是它的灵魂所在,也是车迷们津津乐道的传统。
但随着对动力、环保和噪音的要求越来越高,风冷技术终于走到了极限。
保时捷做出了一个艰难但必要的决定,为911换上了水冷发动机。
这一举动在当时引起了巨大争议,许多忠实粉丝认为911失去了纯粹性。
但事实证明,正是这次变革,才让911得以在新的时代继续生存和发展,性能也突破了以往的天花板,延续了传奇。
这次在成都的展览,除了展出从356到911家族各个时期的重要车型,如964、993、997等,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展品——保时捷928。
这台车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采用的是当时更主流的前置V8发动机布局,它被设计出来的初衷,其实是为了取代不那么“完美”的911。
然而,市场的反应却给出了答案,消费者和车迷们用真金白银选择了那个有点脾气、需要驾驶者用心交流的911。
928最终停产,而911的生命力却愈发旺盛。
这恰好说明,从甲壳虫那里继承下来的“后置”基因,经过几十年的演化,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机械结构,更是一种深入人心的文化符号和情感寄托。
它代表了一种不走寻常路、坚持自我并不断将自身特点做到极致的工程师精神。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