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电池真得常慢充吗?最近这事儿让我有点懵。某天晚上,我给朋友的纯电SUV充电,慢慢充到90%满,第二天早上打开仪表盘一看,剩下不到75%,一夜之间掉了15个点电量。等会儿,停车休息1、2个小时,电量居然还掉了40%,这明显不是正常的自放电啊。朋友怒道:这电池怕不是有坑?我心想,这掉电速度怎么算都不对劲。
我之前总以为锂电池像手机那样充满就放心了,快充慢充影响倒是知道点,但没想到差别会这么大。后来又去试了试,在慢充桩那边,慢慢冲到100%。电量第二天看着还挺稳,不但没啥大掉电,还感觉开得比以前顺溜了。熟悉点的维修师傅跟我说:快充主要是急救用,不是天天用,慢充才能‘哄’着电池,延长它寿命。这话有点意思。
新能源车主很多可能都没敢仔细算这电量掉的几何,毕竟咱们平时用车多变,环境温度、车辆状态啥的差异太大,掉电多少还能忍。换个角度说,如果晚上充90%,第二天早上75%,这15%掉电差不多是20%容量的电池一天自然损耗的3倍以上,明显掉得快。你说亏不亏?不过我这数字是估算,样本太小,不排除测量误差。
电池的快充像跑步冲刺,慢充更像慢跑拉伸,快充的氢氧化合物堆积多了,电池内部压力变大,会加速衰退。慢充虽然时间长但温和,能让锂离子顺畅移动,减少电池内部晶体结构的破坏。用一个简单比喻:快充就像你一口气喝三大瓶水,肚子难受;慢充是喝水慢慢憋,身体舒服。研发时我们也经常抓这个细节,只是实车环境千变万化,不可能完全模拟。
一开始我对这说法有点怀疑,毕竟现在很多车企都宣称快充技术安全稳定,电池管理系统也罩得住。但是,后来跟几个一线供应商聊过,他们私下也承认快充多了,电池寿命肯定打折,只不过公关上都避而不谈。看来厂商和用户之间不太透明。比如某款号称最长寿命电池,官方给的数据是10年20万公里,但实际按照快充频繁的场景,可能最多撑6年,这差距有点大。
这中间,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有个维修师傅提到:休息状态下掉电快,也和电池模拟负荷有关,系统会预热电池防止低温损伤。这话让我有点茫然,因为他接着说有时这个模拟能耗远超实际,感觉厂家为了安全容错设了个阈值,结果变成了拖累续航的隐形杀手。你们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现象?停车时电量掉得莫名其妙。
顺便说下,慢充桩大部分家用车主都有条件配备,但公共快充桩实在太便利,大家用起来根本停不下来。出现这种快慢充冲突,也许就是目前电池和充电设施的技术鸿沟。是不是厂商该从电池包设计的角度多优化,减少高倍率充电的损伤?或者快充设备应该开发智能化,跟电池状态实时互动给个最佳充电策略?(这段先按下不表)
顺带跑个题,你认识的电动车主里,有没有因为长时间快充导致电池续航下降,从而换车的?我那几个朋友里,就有两位提过。一个说:看了保值率才知道坑,说实话,这快充伤电很明显,卖二手价格砍到家。另一位更激动:你说这厂商不说清楚,消费者吃亏。这让我对车市的二手行情有点新认识——不光看品牌、配置,电池充电惯影响也很大。
讲到保值率,刚算了个粗糙心算,假如一辆30万的纯电SUV,电池如果提前3年明显衰减,可能直接影响20%-30%的残值,差不多6万到9万块钱缩水!这钱眼睁睁砸掉,看着心里真疼。有人会说这正常,电池毕竟耗材,但我觉得问题在于透明度和科普不到位,用户在这方面完全被蒙在鼓里。
还有一事让我挺迷惑。有个朋友开电动车,基本慢充,车续航稳定,但在冬天时电量掉得比夏天还快,有点莫名其妙,他说:明明车库恒温,电池还降速。我没细想过,猜测可能跟电池管理系统的功耗调节有关,或者是电池包热管理系统启动频率变高?(不确定)这块还得深入琢磨才能判断。
你们平时给新能源车充电的时候,偏爱快充还是慢充?有没有遇到过电量神秘消失的情况?充电这事儿是不是被坑了或者没被告知太多?如果大家都知道了电池需要慢充维护,会不会改变用车惯?这个充电哲学,到底给不该给的车主埋了多少坑?想想电池那几根温度传感器、充电口加装的个别小设计改进,可能能救不少续航和用户心情。你觉得呢?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