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时捷最近在纽北搞了个新车测试,不装了,摊牌了,是一台911 Turbo,但又有点不一样。
不一样在哪?它把那个巨大无比、恨不得让方圆五公里都知道你是个狠人的大尾翼给拆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平时看不见,一到高速就“刺溜”一下自己升起来的骚东西。
这操作,讲真,太阳看了都要一个趔趄。
在当下的汽车市场,所有人都疯了一样在做加法,冰箱要加大,彩电要加大,沙发要加大,恨不得把KTV都给你塞车里。卷到最后,就是看谁能把一辆车变成一个更豪华的压缩毛巾,一键展开,里面啥都有。而保时捷,这个浓眉大眼的家伙,突然给你来了个“减法”,还是在自家图腾级的Turbo身上动刀。
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一种“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的掀桌子精神。如果说之前国内新势力是把做蛋糕的师傅卷死了,那保时捷这一手,就是直接告诉大家,我们家不做蛋糕了,我们开始研究怎么把餐厅的灯关了,让大家摸黑吃饭,主打一个氛围感。
为什么要把尾翼拆了?官方说法还没出,但媒体猜,这叫“Touring”,叫“低调”。
我一听到“低调”这两个字就想笑。一个能零百加速进3秒,极速超过300公里每小时的铁疙瘩,你跟我聊低调?这跟一个浑身肌肉的壮汉穿着西装说自己是程序员有什么区别?谁信啊。这根本不是低调,这是更高阶的炫耀,是一种“虽然我没开腔,但你们都该知道我是雷电法王”的终极凡尔赛。
买911 Turbo的人,他要的就是那个大尾翼,那个是身份的象征,是信仰的图腾,是和普通911划清界限的柏林墙。现在你把它拆了,你让那些花了真金白银的车主怎么跟邻居解释?“诶,我这个真是Turbo,真的,你看我这个轮毂,中央锁止的…”,这不尴尬吗?
所以这个车的目标用户到底是谁?
我作为一个开过几年911的中年人,大概能猜到一点。这就是卖给那些已经不需要用大尾翼来证明自己的老钱,或者想假装自己是老钱的新贵。他们的核心需求不是性能,性能只是入场券。他们的核心需求是维护一种“我懂,但我不想说”的信仰。就像修仙小说里的大佬,返璞归真了,手里拿的不是什么绝世神兵,可能就是根烧火棍,但一出手,天地变色。这台没有尾翼的Turbo,就是那根烧火棍。
这套逻辑,和奔驰S级,和特斯拉是一模一样的。你以为买这些车的人在乎性价比?在乎你多了几个屏幕?错了。他们买的是一种玄学,一种品牌光环,一种“我就是这个圈子的人”的认证。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会买特斯拉的人,就是喜欢特斯拉本身,你跟他说隔壁车续航多个50公里,多个激光雷达,他只会觉得你很吵。
这台车的出现,更深层的逻辑,是保时捷在给整个性能车市场,乃至整个汽车行业上课。
这堂课的主题是:当所有人都在卷参数的时候,真正的奢侈,是定义权。
自动驾驶的关键在哪里?不在实验室,在驾校门口的老头乐。只要大爷躺得快,你L几的自动驾驶都得熄火。同样,一台性能车的关键在哪里?不在纽北快了零点几秒,而在于它能不能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保时捷现在做的,就是进一步强化这个符号。它把一个性能组件(大尾翼)变成了一个文化选项。你可以选,也可以不选,选与不选之间,都是品牌的胜利。
这玩意儿就不是给正常人开的!懂吗!
所以你看,这台车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成为新的Turbo S Touring,用上最新的T-Hybrid混动系统,700多匹马力,让你在悄无声息中完成一次闪电战。另一种,是它本身就是下一代的“标准版”Turbo,用更素的外观和稍低的马力,和Turbo S做出区隔。
写到这我突然发现,把保时捷比作一个偷偷修炼“扮猪吃老虎”心法的中年人,好像有点过于中二了,但你别说,还挺贴切。
无论是哪种,保时"捷"都赢麻了。它创造了一种新的需求,一种“低调的性能怪兽”,然后自己来满足这个需求。同行看了也得傻,哭晕在厕所。大家都在拼刺刀,你死我活,结果保时捷一转身,掏出个任意门说不跟你们玩了,我去开辟新战场了。
说真的,我最近看牙医,那个钻头的声音,比这台911的排气声还让我上头。
所以,保时捷为什么要这么做?是因为用户调研吗?是因为市场趋势吗?是是是,都可以是。但最核心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当一个品牌修炼到“道诡异仙”的境界时,它的行为逻辑就不能用常理来推断。它做什么都是对的,因为它有解释权。
它说没有尾翼的Turbo更优雅,信徒们就会觉得大尾翼俗不可耐。
它说这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信徒们就会举办各种“Touring Life”的聚会。
这就是品牌玄学的力量,不讲道理,但能过,就是能过。
就问你怕不怕?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