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车主Model 3高速续航实测:官方702公里,39℃跑出392公里,空调成了奢侈品
珠海服务区,下午三点,地表温度43℃。一辆白色Model 3停在充电桩前,车主老张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字,额头冒汗——不是热的,是吓的。广州到珠海往返300公里,出发时满电显示580公里续航,回程时剩余电量15%。他掏出手机算了一遍:满电状态下,这车实际只能跑350公里左右。
这不是个例。去年夏天,欧洲那边有家媒体在西班牙南部做过测试,气温39℃,把Model 3长续航版拉上高速连续跑。官方WLTP标称702公里,实测392公里,缩水44%。测试条件很接地气:满载、空调开着、时速130公里,就是普通人夏天跑长途的状态。
高速上风阻是第一个吃电大户。时速过了120之后,风阻消耗的电能能占到总能耗的六成以上。每往上提10公里时速,续航就要再掉5%到8%。Model 3的风阻系数0.23,在轿车里算低的了,但物理规律绕不过去,速度上去了,空气阻力呈几何级数增长。
第二个变量是温度。电池怕冷也怕热,超过40℃,锂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会加速,储电能力往下走。特斯拉的液冷系统会给电池降温,但这个过程本身就要耗电。测试数据显示,电池温度在持续行驶三小时后会升到42℃左右,已经接近保护机制的触发点了。
空调是第三个耗电源头。Model 3那块大玻璃顶,采光确实好,但夏天就是个天然暖房。车内温度上去了,空调压缩机就得拼命干活,能耗占比能到10%到15%。有车主算过账,同样的路程,开空调和不开空调,续航能差出七八十公里。
老张后来跟我说,他那趟其实全程空调开22℃,回程的时候心里发虚,把温度调到26℃,最后二十公里干脆关了,开窗户吹自然风。“不是舍不得电费,是怕半路趴窝。”
液冷系统在充电环节倒是帮了大忙。从9%充到80%,Model 3只用了32分钟,跟官方宣传的27分钟差不多。测试里另外两款车,一个用风冷系统的,充电功率上不去,从个位数充到八成要七十多分钟;另一款液冷的韩系车,充电时间31分钟,跟特斯拉不相上下。
能效方面,Model 3每千瓦时能跑4.8公里,在参与测试的三款车里排第一。这个数字意味着,同样的电池容量,它能比别人多跑一点。或者反过来说,要达到相同续航,它需要的电池可以少一些,车重也能轻一点。
但能效高救不了续航缩水的事实。官方那个702公里,是在20到30℃的实验室里、没开空调、车速平稳的工况下测出来的。现实里夏天开车,气温、速度、空调负载,哪样都跟理想状态不沾边。
广州有个车主在社交平台上发过帖子,7月份气温39℃,他从市区出发去珠海,全程150公里,回来没补电,往返300公里后电量只剩15%。按这个掉电速度算,满电续航大概350公里出头,折扣率七成。评论区底下一片共鸣,好些人说自己也遇到过类似情况,夏天跑高速不敢开空调,车速也不敢快。
测试里还有个细节值得说。起亚那款EV3,续航缩水32%,比Model 3少掉了十几个百分点。原因可能跟车顶有关——它没用全景天幕,隔热做得更传统,车内温度相对好控制,空调负担小一些。电池容量也更大,81.4千瓦时,基数摆在那儿,同样能耗下能多跑一段。
这两年极端天气越来越多,高温测试慢慢成了评价电动车的常规项目。Model 3虽然续航掉得狠,但能效、充电速度、系统稳定性还是站得住脚的。问题不在某一款车,而是整个行业都存在的虚标现象。官方续航数字好看,实际使用打折扣,消费者心里这笔账越算越明白。
跑高速的时候,速度其实可以适当控制一下。时速维持在100到110之间,风阻能耗会低不少,续航表现能好看一截。有时候慢个二十码,不光更安全,到地方了可能还不用中途补电,算下来反而省时间。
选车的时候,如果你在南方,夏天经常跑长途,那些账面续航数字可以往下打个七折来估算。全景天幕、隔热性能、空调效率,这些细节比官方续航更影响日常体验。电池热管理系统也得看,液冷加热泵是基本配置,风冷的在高温下充电和行驶都吃亏。
老张后来问我,还推不推荐电动车。我说市区代步没话说,成本低、加速快、安静舒服。就是跑长途得换个思路,别指望一箱电从头跑到尾,两小时歇一回,当强制休息了。出发前多查查沿途充电站,心里有个底,比什么都强。
电池技术这些年确实在进步,但高温、高速、空调全开的场景下,物理定律改不了。哪款车都得掉电,区别只是多少的问题。买之前多看实测数据,少信官方工况,根据自己的用车习惯来判断,才不会买回去之后落差太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