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iX3零跑Lafa5领衔 2025慕尼黑车展新车亮相故事
说起9月的慕尼黑,往年都是啤酒节、香肠和一地的落叶。今年可不一样,街头巷尾都在议论这场大得离谱的IAA Mobility。老邻居哈斯勒师傅早饭时还跟我嘀咕,说今年宝马要把自家那台新世代iX3拿出来“炸场子”,听着他用浓重巴伐利亚口音念出“Neue Klasse”,有点像念咒。
其实前几天群里已经有人发了谍照,说这回的新iX3跟概念版长得八九不离十。双肾格栅竖着立,边上绕一圈会发光——小王调侃说晚上不用开灯也能认出来谁是宝马。还有个C柱上的BMW字母也会亮起来,看着挺唬人。我记得去年去试驾店看过上一代iX3,那风阻做得一般般,这次据说0.25cd,比我家的电热水壶都流线。
最让人琢磨的是它那个全景投影仪表盘——据销售顺嘴提过,“40英寸4K分辨率,戴墨镜都能看清楚导航”。不过老陈吐槽:“投影再大,也不能帮你堵车时候变魔术。”但群友阿浩自测后说确实比以前那些反光乱七八糟的小屏幕强多了。他还提了一嘴,据说挡风玻璃用了纳米涂层,就算太阳直射也不会花眼。
动力部分嘛,第六代Gen6总成,大圆柱电池还是宁德时代那套,但听维修师傅讲续航CLTC能到900公里,“充10分钟跑350公里”这种话,他只信一半。不过真要按官方吹法来,今年国庆回趟东北估计连高速服务区都不用下车补电。倒是小区里张姨担心冬天掉续航的问题,她家旧款纯电每到零下就瘫软。这种新技术到底抗冻不抗冻,还真没人敢打包票。
奥迪Concept C则有点意思,我第一次见宣传图差点以为穿越回1936年Auto Union赛车年代。敞篷硬顶还能伸缩,这玩意儿平时估计用不上几次,不过设计感确实拉满。据说明年以后博林格霍夫工厂才量产,现在只能远观不可亵玩焉。有意思的是内饰按键全阳极氧化铝材质,有一次在奥迪展厅摸过类似材料,当时手感冰凉,还有种机械键盘那味道——怪不得官方吹“标志性奥迪式按键声”。
奔驰GLC EV也是重头戏,新轴距加长80毫米,对我们这些后排坐惯的人来说绝对福音。我印象最深还是它942颗像素点阵的大格栅,小朋友看见肯定觉得像夜市里的霓虹招牌。据康林松(奔驰CEO)自己夸口,是致敬60年代300 SEL 6.3的大鼻孔,不过我爸看了照片第一句就是:“怎么越来越不像原来的奔驰?”至于320kW快充、空气悬架啥的,都被邻居李哥归类为“有钱人才选配”。他倒关心牵引重量2400公斤,因为准备拖房车出去浪,但他说保养成本怕不是翻倍涨。
中国品牌今年集体扎堆欧洲市场也是头一次看到这么气势汹汹:零跑Lafa5、深蓝L06、小鹏P7,全赶在慕尼黑露脸。其中零跑Lafa5外形很带劲,星环灯带封闭前脸,一副科幻片主角样。但大家更关心激光雷达和纯视觉方案,到底哪个更靠谱?老司机王叔就偏爱物理雷达,说靠摄像头怕万一下雨雪天失灵;年轻人反而喜欢省事便宜一点的纯视觉。“各有所好吧,”修理厂赵师傅经常这样总结问题,“反正坏了都是找我们修。”
深蓝L06搭载什么三纳米芯片,全系标配激光雷达,这些配置听起来唬人,其实日常通勤未必用得到。但1.5升增程器+200千瓦电机组合,有段时间群里争论增程和纯电孰优孰劣,一个出租司机朋友直接一句话怼过去:“想省油又想没焦虑?哪那么美事!”不过他说冬天暖风效果比燃油差不少,每次早高峰堵路上,总觉得脚底冷飕飕。这毛病不少新能源轿车都有,不知道这一代改没改进。
小鹏P7换代后变化最大,那15.6英寸三轴中控屏刚上市时候大家抢着体验,上下左右转动很花哨,但阿伟媳妇嫌弃太容易沾指纹,要天天擦。而且五彩斑斓的新颜色,也成了朋友圈晒照热门。有趣的是,高配版号称10分钟补525公里,可实际快充桩少的时候,你等个空位比加油还慢。有一天晚上碰巧遇到一个二手商贩,他悄悄告诉我,小鹏现在残值比两年前稳多了,不少出租司机开始考虑入手当营运车辆,就是保险费略贵些罢了。
红旗EHS5海外首秀价格高出国内不少,在丹麦卖39万人民币起步,让隔壁老杨直呼买不起。他一直惦记红旗那个AR-HUD抬头显示功能,据他描述就是“不低头就能瞄速度”,可惜试驾机会难求,只好天天看视频解馋。这台EHS5主打智驾辅助,包括城市NOA、高速NOA啥的一应俱全,可身边老司机普遍持怀疑态度,他们总觉自动驾驶还是噱头多于实际用途。“真遇上下雪结冰,还不是靠自己双手?”
大众探歌T-ROC升级幅度挺大,中控换成12.9英寸触屏之后,我妹第一次开父亲那辆旧款T-ROC竟然找不到空调按钮在哪儿。一问才知新版把空调集成到了触控面板,下雨天戴湿手套操作经常误触,她抱怨这个设计太脱离生活实际。不过怀挡电子档杆倒是受欢迎,中间区域终于腾出了杯架空间,可以放她买菜路上的奶茶杯子。另外R-Line版本菱形网状散热口,看久容易积灰尘,以前洗车行老板特意提醒别用高压水枪猛冲,否则塑料卡扣容易断裂,一修就是两百块没影儿的钱包瘦身计划……
ID.Cross和ID.Polo这俩名字让好多老人家犯迷糊,总觉得大众车型命名越来越拗口。据销售顺嘴解释,新命名体系以后ID.Polo GTI会变运动型,两厢紧凑级别未来可能取代传统燃油Polo的位置。不过售价低于2.5万欧元消息传出来之后,好几个大学生同学已经摩拳擦掌攒钱准备毕业直接入坑,他们最期待自动泊车功能,据称50米记忆路线特别适合欧洲窄街巷停车。但老外婆玛丽亚却担忧维修费用上涨,她曾抱怨自从电子系统复杂化以后,每次仪表报警故障码读完基本钱包先瘪半截……
保时捷911 Turbo S混动全球首秀之前,就有德国媒体提前爆料动力超700马力。我认识一个收藏911 Turbo S十余年的老炮,他私信问我的第一句话竟然是:“混动系统可靠么?赛道刷圈不会掉链子吧?”其实GTS同款1.9kWh小容量锂电池组主要负责瞬间助推,用惯汽油机的人多少还有些心理坎难迈过去。不管怎样,每逢保时捷发布新911系列,总有人感叹经典圆灯造型永远不会退潮流,而四出的排气声浪依旧震耳欲聋……唯一不同,大概率以后环保法规收紧,再野性的发动机迟早成为绝唱罢?
斯柯达Vision O旅行概念吸引的不只是资深粉丝,还有一些露营达人关注空气动力学细节,比如分体扰流板与“T”形尾灯组合,有网友分析这样可以减少横风影响,提高高速稳定性。而SSP平台切换消息,则让工程师们津津乐道:MEB平台局限明显,新平台未来兼容更多尺寸车型,对整备工艺要求提升巨大。不少业内人士猜测量产周期或许拉长至2029年才能真正铺货市场,到时候新能源旅行轿是否真如厂家设想那么吃香,还需时间验证喽!
本田N-ONE e:作为日本K-car代表作之一,如今推出EV版本继续走萌系路线。我堂弟去年留学东京体验过原型燃油N-ONE,他评价空间虽紧凑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次EV版WLTC续航270km,加上V2H对家庭应急供电特别友好,日本本土用户尤其喜欢这种细节贴心的小玩意儿。另外内饰大量采用环保材料,包括Honda员工制服再利用地毯,被当地报纸专门写文章点赞绿色理念。不过国内用户恐怕更关注有没有中控大屏,其实N-ONE e:依然坚持物理旋钮派传统,对追求极简主义者来说算是一股清流啦!
极星Polestar 5即将上市,高性能884马力性能版已吊足众多性能党胃口。同事健哥一直嚷嚷要等英国售价公布再决定是不是卖掉他的Model S P100D置换。他最满意Polestar 800V快充技术,以及14.5英寸巨幕中控与MicroTech座椅包覆质感。唯一顾虑仍是售后网点覆盖率,目前华北地区仅北京一家授权服务中心,如果长期异地出差恐怕维修等待周期较长。此外据行业内部人士透露,该品牌模块化铝制平台研发团队曾参与F1供应链项目,所以操控方面应该值得期待……不过坊间传闻其保险费并不便宜,而且轮胎损耗较快,经常需要提前预约进口件,更考验耐心与钱包厚度呢!
现代IONIQ 3概念曝光信息有限,但Pleos操作系统+Carplay Ultra支持,让苹果党兴奋异常。“手机接管仪表盘”的玩法,不止方便,更给很多习惯智能生态联动的人一种科技安全感。当然400V/58kWh基础配置被认为偏向城市通勤需求,而81kWh版本则适合偶尔跨城短途旅行。一位南方城市技师建议注意溜背造型可能影响后排乘客视野,对于晕车易敏者最好亲自试乘体验一番,再决定是否掏腰包订购……
领途微型纯电脱胎Smart fortwo思路,在河北县城工厂生产,本地员工甚至拿公司工作服废料做装饰件。当初缤纷四门五座卖得不错,如今针对欧洲市场推双门微型,希望借助慕尼黑展吸引更多年轻都市白领尝鲜。目前预告图只放侧面剪影,据工程部主管私聊透露整备质量控制严格,将来批量出口标准要求非常苛刻。所以国产微型新能源汽车闯荡海外之路究竟顺畅否,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啦!
沃克斯豪尔Gran Turismo游戏概念参展,引发游戏玩家与现实赛车迷互动讨论最多的话题莫过于Bilstein避震+800马力输出究竟虚拟世界如何映射真实道路表现。有朋友笑言“方向盘赛华拨杆帅是真帅,就是开一天胳膊酸死个人!”而21/22英寸轮圈日常维护成本显著增加,多数普通消费者注定只能云欣赏其独特魅力罢啦~
MINI JCW联合Deus Ex Machina服装品牌打造Machina/Skeg两款限定概念,各种复古元素夹杂现代玻璃纤维装饰,把复古情怀玩明白的又讨好了追求个性的潮男潮女。本地MINI俱乐部队员私下吐槽Machina防滚架占地方严重,自家宠物狗根本钻不上副驾驶;Skeg布带式门把手夏季暴晒烫伤事件频发,也是只有骨灰级玩家才懂其中辛苦啊~
最后胡乱插一句,今年二舅家的桑塔纳终于退休进废品站,我陪他兜最后一圈城区正赶上广场LED广告循环播放宝马iX3宣传片。他叹息一句:“几十年前德国人的汽车撑起世界工业,如今中国自己的牌子也敢去他们主场叫板。”兜兜转转,人和机器终归都会变,只是不知道下一届慕尼黑又会冒出哪些稀奇古怪的新花样?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