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大众探岳12.59万起售背后:月销15999台的合资SUV,为何让比亚迪们开始调整策略
上个月去4S店看车,碰到一个开了三年Model Y的哥们在探岳展车前站了半小时。聊起来才知道,他家里添了二胎,纯电车的续航焦虑和充电时长让他动了换车的念头。销售顾问报出12.59万的起售价时,他问了句:“这价格,你们还能赚钱?”展厅里几个人都笑了,但没人接话。
这个价格确实有点意思。要知道,两年前同样配置的探岳,落地怎么也得18万往上走。现在入门款直接给你7气囊、前后雷达、倒车影像,某些日系品牌低配版连倒车影像都得花钱选装,这对比摆在那,多少能看出点门道。
9月份探岳卖出去15999台,挤进SUV销量前四。表面看是价格战打响了,但仔细想想,一汽大众敢这么干,底气或许来自MQB A2平台的零部件通用率——据说能达到70%。规模化生产把成本摊薄,L2级智驾该给的还是给了,这种玩法跟传统印象里“合资车就是贵”的逻辑好像不太一样。
动力方面,第四代EA888发动机配48V轻混,油耗能压到6.1L。有个跑长途的朋友测过,高速巡航时发动机会在合适时机断油滑行,实际油耗比工信部数据还低半升。2.0T版本零百加速7.8秒,这数据放在20万级别的燃油SUV里,算是能拿得出手的。
空间设计倒是挺灵活。2731mm轴距不算特别夸张,但后排座椅能前后滑18厘米,靠背角度也能调。有车主试过,后排地台隆起只有12厘米,坐中间位置脚能放平。座椅放倒能铺出1.8米长的平面,周末带孩子去郊外,车里直接搭个帐篷睡一晚,省了找民宿的麻烦。
智能化配置这块,探岳L用了9摄像头加5个毫米波雷达,高速NOA和记忆泊车都有。不过城区智驾还是差点火候,遇到没录入地图的路段基本得靠人接管。车机搭载8155芯片,流畅度还行,但想装第三方APP基本没戏。这种封闭性,大概就是传统车企还没完全想明白的地方。
底盘调校算是大众的老本行了。前麦弗逊后多连杆的结构,滤震和支撑性平衡得不错。过弯时电子差速锁会对内侧车轮主动制动,车头指向性比同级日系车要清晰一些。有个跑新疆的车主说,他那台探岳在零下30度到50度的环境里跑了10万公里,除了常规保养,没进过修理厂。这种皮实耐用的特性,或许才是很多人选合资车的真实原因。
外观改动不算大,加了贯穿式灯带和发光LOGO,风阻系数降到0.28。内饰取消了机械挡把,换成电子挡杆,年轻人觉得科技感上来了,但也有车主抱怨盲操不方便——开车时想切换挡位,眼睛得往下瞄一眼。这种争议,大概就是转型期必然会遇到的问题。
配置性价比确实值得说道。20万级别,探岳比本田CR-V多了方向盘加热、后排独立空调、座椅按摩;比途观L便宜2.2万,配置反而更丰富。这种打法,多少能看出一汽大众的态度——要么不出手,出手就得打疼对手。
市场策略上,探岳走的是油电双线。燃油版占销量70%,插混版GTE对标比亚迪宋PLUS DM-i。限牌城市的用户,有一部分还是认合资品牌这块牌子。至于这招能管用多久,还得看后续产品力能不能跟上节奏。
合资品牌的反攻,可能才刚开了个头。探岳能不能守住这个位置,还得看接下来怎么走。不过就眼下来说,12万多能买到这样一台车,对消费者来说总归多了个选项。
至于值不值?这事儿得看你怎么想。看重品牌和可靠性,探岳算是个稳妥的选择;要是追求智能化体验,新势力那边的产品或许更对胃口。市场就是这样,没有完美的答案,只有更合适的方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