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双擎“凉了”,销量暴跌,原因很现实

丰田双擎“凉了”,销量暴跌,原因很现实-有驾

以前满小区跑的卡罗拉双擎、凯美瑞双擎,现在越来越少见,取而代之的是比亚迪秦 PLUS DM-i、吉利银河 L7 这些插混车。

后来查了下数据,才知道丰田双擎这两年销量跌得挺厉害,据乘联会发布的 2025 年上半年数据,丰田双擎系列包括卡罗拉、凯美瑞、雷凌双擎累计销量才 12.3 万辆,对比 2023 年同期的 21.7 万辆,直接少了快一半,这跌幅真不是小打小闹。

有人可能会说,是不是混动市场整体不行了?

但事实刚好相反,2025 年上半年国内混动市场包括插混和油混总销量是 189 万辆,同比还涨了 23%,其中插混车型占了 152 万辆,占比超 80%,而油混车型里,除了丰田双擎,本田 i-MMD 销量也没好到哪去,反倒是我们国产的插混车型卖得热火朝天。

这说明不是市场不行,是丰田双擎自己 “跟不上趟” 了,今天绵就从几个角度聊聊,为啥曾经的 “混动王者” 会落到这步田地。

丰田双擎“凉了”,销量暴跌,原因很现实-有驾

说实话,丰田双擎刚进入国内的时候,确实抓准了用户痛点:那时候充电设施少,纯电车续航短,大家既想省油,又不想被充电折腾,双擎 “不用插电、自动混动” 的特点刚好契合需求。

绵记得 2019 年帮亲戚选车,他当时就说 “买双擎好,加一次油能跑一千公里,不用找充电桩,省事”时候双擎的 “省油 + 省心”,确实是核心卖点。

但现在不一样了,这两年充电设施普及得太快了。据中国充电联盟数据,截至 2025 年 6 月底,全国充电桩总量已经突破 1600 万台,平均每公里就有 1.2 个充电桩,小区里、商场地下车库、甚至路边停车位,基本都能找到充电桩,“充电难” 早就不是大问题了。

这时候用户对 “省油” 的需求,已经从 “省点油钱” 变成了 “尽量不烧油”:毕竟电费比油费便宜太多,比如同样跑 100 公里,双擎大概要 5 个油,按当前 92 号汽油 8.5 元 / 升算,成本 42.5 元;而插混车如果纯电跑,100 公里电费也就 8-10 块,差了 4 倍多,长期用下来,省的钱可不是小数。

丰田双擎“凉了”,销量暴跌,原因很现实-有驾

与此同时,现在插混车的纯电续航也上来了。以前插混车纯电续航就 50 公里左右,只能满足短途通勤,现在主流插混车型纯电续航基本都在 120 公里以上,比如比亚迪秦 PLUS DM-i 2025 款纯电续航 135 公里,吉利银河 L7 纯电续航 115 公里,像绵这种每天上下班往返 30 公里的,一周充一次电就够了,根本用不上油。

反观丰田双擎,这么多年过去,纯电续航还是 “象征性” 的几公里,只能靠发动机和电机协同工作来省油,没法纯电行驶,这就导致它在日常通勤成本上,跟插混车差了一大截。

丰田双擎“凉了”,销量暴跌,原因很现实-有驾

还有个细节,绵问过身边几个买插混车的朋友,他们选车时除了成本,还看重 “绿牌”:在北上广深这些限行城市,插混车能上新能源绿牌,不用摇号、不限行,而丰田双擎属于油混,只能上蓝牌,要跟燃油车一起摇号。

就说北京吧,2025 年上半年燃油车摇号中签率才 0.38%,相当于 263 个人抢一个指标,而新能源指标虽然要排队,但至少有盼头,很多用户就算想选双擎,也架不住 “摇不到号” 的现实,只能转头选插混。

如果说用户需求变了是外部原因丰田双擎自身技术迭代慢,就是内部核心问题了。绵翻了下资料,丰田双擎用的 THS 混动系统,从 2005 年引入国内到现在,核心结构基本没大改:还是 1.8L/2.5L 自吸发动机 + 小功率电机 + 镍氢电池的组合,虽然可靠性不错,但这么多年过去,技术参数没怎么提升。

丰田双擎“凉了”,销量暴跌,原因很现实-有驾

举个栗子,2025 款卡罗拉双擎的发动机最大功率还是 98 马力,电机功率 53 马力,从续航满油大概 1000 公里;而 2018 款卡罗拉双擎的发动机功率 99 马力,电机功率 53 马力,续航也差不多 1000 公里,等于七年时间,核心参数基本没变化。

反观国产插混车型,比如比亚迪 DM-i 5.0 系统,2023 年到 2025 年,两年时间里,发动机热效率从 43.04% 提升到 45.12%,纯电续航从 120 公里提升到 135 公里,亏电油耗从 3.8L/100km 降到 3.4L/100km,技术升级速度肉眼可见。

还有电池方面,丰田双擎一直用镍氢电池,优点是耐低温、寿命长,但缺点也很明显:能量密度低、充电速度慢,而且容量小,没法支持长距离纯电行驶。

而国产插混车型早就普及了锂电池,比如磷酸铁锂、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比镍氢电池高 30% 以上,不仅能支持更长的纯电续航,还能快充,比如吉利银河 L7 支持 30 分钟快充至 80%,补能效率比双擎高太多。

丰田双擎“凉了”,销量暴跌,原因很现实-有驾

绵还注意到一个点,现在用户买车,除了动力和油耗,对智能配置也很看重,但丰田双擎在这方面做得真不行。2025 款凯美瑞双擎的车机系统,还是 8 英寸屏幕,支持的功能只有蓝牙、CarLife,连 CarPlay 都要选装,更别说智能语音控制、OTA 升级这些了;

而同价位的比亚迪汉 DM-i,标配 15.6 英寸旋转大屏,支持语音控制空调、导航,还能 OTA 升级,甚至有 L2 级智能驾驶辅助,比如自适应巡航、车道居中,这些配置在双擎上要么没有,要么要花大价钱选装。

丰田双擎“凉了”,销量暴跌,原因很现实-有驾

有次绵坐朋友的卡罗拉双擎,他吐槽说 “这车除了省油,啥功能都没有,连个倒车影像都模糊,我后来自己花了两千块加装了高清的”,反观另一个朋友的秦 PLUS DM-i,不仅有高清倒车影像,还有 360 度全景影像,停车的时候方便多了。

现在的用户买车,早就不是只看 “能不能开”,而是看 “好不好用”,双擎在智能配置上的落后,也让它丢了不少年轻用户。

以前丰田双擎虽然比同级别燃油车贵,但因为省油、省心,还有品牌溢价,不少用户愿意为这个差价买单。比如 2018 年,卡罗拉燃油版起售价 10.78 万,双擎版起售价 13.98 万,差价 3.2 万,按当时的油价和年均行驶 1.5 万公里算,大概 5 年能通过省油把差价赚回来,而很多用户打算长期用车,觉得这笔账划算。

但现在不一样了,国产插混车型把价格拉得很低,让双擎的 “价格差” 变得不划算。比如 2025 年,比亚迪秦 PLUS DM-i 起售价 9.98 万,而卡罗拉双擎起售价 12.98 万,差价 3 万;但秦 PLUS DM-i 纯电续航 135 公里,日常通勤基本不用油,每年油费能省 5000 块左右,而卡罗拉双擎每年油费大概 6000 块,秦 PLUS DM-i 不仅价格更低,每年还能多省 5000 块,这就让双擎的价格优势荡然无存。

更尴尬的是,双擎还被夹在燃油车和插混车之间。现在燃油车为了应对新能源冲击,价格也在降,比如吉利帝豪燃油版起售价 5.98 万,比双擎便宜 7 万,虽然油耗高,但对于年行驶里程少的用户来说,就算每年多花 2000 块油费,7 万的差价也要 35 年才能赚回来,不如直接买便宜的燃油车;而对于年行驶里程多的用户,又会选插混车,因为能更省油、省更多钱,双擎就成了 “高不成低不就” 的选择。

绵还算了笔账,假设用户年行驶 2 万公里,买卡罗拉双擎每年油费大概 8500 块按 5L/100km、8.5 元 / 升算,买秦 PLUS DM-i 每年电费大概 1600 块按 15kWh/100km、0.5 元 /kWh 算,每年差 6900 块,3 年就能差 2.07 万,而双擎比秦 PLUS DM-i 贵 3 万,4 年多就能把差价赚回来,而且秦 PLUS DM-i 还能上绿牌,不用摇号,这换谁都会选插混吧?

还有二手车市场的反馈,也影响了新车销量。据二手车平台数据,2025 年上半年,3 年车龄的卡罗拉双擎保值率是 55%,而 3 年车龄的秦 PLUS DM-i 保值率是 62%,为啥双擎保值率反而低了?

因为很多二手车买家担心双擎的电池老化:虽然丰田说双擎电池寿命能到 10 年,但毕竟是镍氢电池,用了 3 年之后,容量会衰减,更换成本要 3-5 万,而秦 PLUS DM-i 的电池有终身质保,买家不用担心里程衰减和更换成本,自然更愿意买插混的二手车,这就导致双擎的新车用户也担心 “以后卖不上价”,不敢轻易入手。

以前国内混动市场基本是丰田双擎和本田 i-MMD “两强争霸”,用户想买混动,除了这俩没啥别的选,所以双擎能轻松卖得好。但现在不一样了,国产车企都在发力混动,除了比亚迪 DM-i,还有吉利雷神 8848、长城 DHT、长安 iDD,甚至新势力品牌比如理想、零跑也出了插混车型,市场变成了 “百家争鸣”,双擎的市场份额自然被挤压。

就说比亚迪吧,2025 年上半年 DM-i 系列销量就有 89 万辆,占了插混市场近 60% 的份额,光秦 PLUS DM-i 一款车,上半年销量就有 32 万辆,比丰田双擎全系销量还多两倍多。

为啥比亚迪能卖这么好?除了技术和价格,还有产品线全:从 10 万级的秦 PLUS DM-i,到 20 万级的汉 DM-i,再到 30 万级的唐 DM-i,覆盖了不同价位,用户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车型,而丰田双擎主要集中在 12-25 万价位,产品线相对单一、没法满足更多用户的需求。

还有政策的影响,以前双擎还能享受一些补贴,比如购置税减免,但现在国家把政策重心放在了插混和纯电上,双擎不再属于新能源车型,不能享受购置税减免、新能源补贴,而插混车型还能享受购置税全免,比如买一辆 20 万的插混车,能省 1.77 万购置税,而买同样价格的双擎,要多花 1.77 万,这对用户来说也是笔不小的支出。

绵还发现,很多车企为了推广插混车型,还推出了很有吸引力的售后政策,比如比亚迪的 “电池终身质保”、吉利的 “首任车主终身免费基础流量”,而丰田双擎的质保政策还是 “3 年或 10 万公里”,电池质保 “8 年或 20 万公里”,对比下来,用户肯定觉得买插混更有保障。

还有网约车市场,以前是双擎的 “主战场”:因为省油、耐用,很多网约车公司都愿意买双擎,但现在网约车公司也开始换插混车型了。

绵认识一个网约车司机,他说 “以前开卡罗拉双擎,一天跑 300 公里,油费大概 150 块,现在换了秦 PLUS DM-i,一天电费才 30 块,一个月能省 3600 块,一年就是 4 万多,谁还愿意开双擎”据统计,2025 年上半年,国内网约车市场新增车辆中,插混车型占比超 70%,而油混车型占比不到 10%,这也让双擎失去了一大块稳定的销量来源。

其实丰田不是不知道电动化是趋势,但它在转型上一直很犹豫,总想着 “油混、插混、纯电一起抓”,结果导致资源分散,没把重心放在插混上。据报道,丰田 2023-2025 年的电动化研发投入中,只有 20% 放在插混上,剩下的 80% 放在油混和纯电上,但纯电车型又迟迟没拿出有竞争力的产品,比如丰田 bZ4X,2024 年销量才 2.3 万辆,对比比亚迪宋 PLUS EV 的 18 万辆,差了一大截,而油混又被国产插混挤压,最后陷入了 “两头不讨好” 的局面。

反观比亚迪,很早就押注插混和纯电,把大部分资源放在这两个方向上,比如 2023-2025 年研发投入超 800 亿,其中 70% 用于插混和纯电技术,结果就是技术迭代快、产品竞争力强,很快占领了市场。

绵觉得,丰田太依赖过去的 “混动优势”,总觉得双擎能一直卖得好,没意识到市场变化这么快,等反应过来的时候,国产插混已经把市场占了,再想追赶就难了。

还有品牌认知的变化,以前大家觉得 “日系车耐用、省油”,愿意为品牌溢价买单,但现在国产车企的技术和质量已经上来了,比如比亚迪的 DM-i 系统,可靠性经过了市场验证,2025 年用户满意度调查中,DM-i 系统的故障率比丰田 THS 还低 2 个百分点,这就让用户对 “日系混动更可靠” 的认知产生了动摇,越来越多的用户愿意选国产插混。

绵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表哥以前一直开丰田,2024 年换车的时候,本来想选凯美瑞双擎,但试驾了比亚迪汉 DM-i 之后,觉得汉 DM-i 不仅空间大、配置高,还能纯电行驶,油耗也更低,最后果断选了汉 DM-i,他说 “以前觉得日系车好,但现在国产车型确实比双擎好,没必要再盯着丰田了”。

最后想说的

丰田双擎销量暴跌,不是偶然,是市场需求变化、技术迭代慢、价格没优势、竞争加剧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曾经是混动市场的 “王者”,但没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最后被市场抛弃,这也给所有车企提了个醒:不管以前多厉害,要是不跟着市场变,早晚都会被淘汰。

对于用户来说,现在选混动车型,有了更多更好的选择,不用再盯着丰田双擎了,比如比亚迪 DM-i、吉利雷神插混,都是不错的选择,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比如有没有充电条件、年行驶里程、预算,来选最适合自己的车型。

声明:为了提高创作效率和阅读体验,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仅传播正能量。文中数据来自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因为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本文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请大家理性阅读。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