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数码博主 “橙红” 爆料自己的小米 SU7 创始版在行驶 1.3 万公里后,电驱控制器总成突然损坏,更让他不满的是,售后仅同意维修却拒绝告知具体故障原因。这一事件在新能源汽车圈引发热议,作为深耕汽车领域多年的博主,今天就来聊聊这件事背后值得关注的几个关键点。
首先得明确一个基本常识:电驱控制器总成作为电动车的 “心脏”,负责调控电机输出功率,其可靠性直接关系行车安全。按照小米官方公布的质保政策,SU7 的驱动电机及其控制器享受 8 年或 16 万公里的超长质保,“橙红” 的车辆显然还在质保期内。
从行业案例来看,这类核心部件在低里程阶段出现故障并不常见。去年别克微蓝 6 曾曝出多起驱动电机故障,但涉事车辆多为行驶 10 万公里以上的网约车;今年理想 L7 出现的双电机控制器故障,也发生在新车提车 8 天内。像 “橙红” 这样正常家用 1.3 万公里就出现核心部件报废的情况,确实需要厂家给出合理解释。
更值得注意的是故障后果。参考五菱之光 EV 车主的经历,电机控制器损坏可能导致车辆突然失去动力。虽然目前不清楚 “橙红” 的车辆是在何种路况下发生故障,但这种故障潜藏的安全风险不容忽视。
事件的争议焦点在于售后拒绝告知故障原因。这让人联想到去年合肥别克车主的遭遇 —— 当司机追问电机故障原因时,4S 店仅以 “电机内部问题” 搪塞,未做具体说明。但小米作为主打 “用户体验” 的品牌,在售后透明度上本应做得更好。
从法律层面讲,北京潮阳律师事务所律师裘叶曾指出,消费者有权知晓产品故障的具体原因。厂家如果发现存在批次性问题,更有义务启动缺陷调查。小米此前在处理 SU7 刹车系统误报事件时,能够公开回应 “软件错误识别” 的技术细节,为何此次对电驱控制器故障讳莫如深?
这种信息不对称会引发更多猜测。是个别案例的制造瑕疵,还是散热设计存在隐患?是电路兼容性问题,还是批次零部件缺陷?这些疑问不解答,很难让其他车主安心。
小米 SU7 自上市以来销量亮眼,2025 年 1 月单月销量突破 2.3 万辆,二手车残值率高达 98%。但光鲜数据背后,质量争议从未断过:
5 月曝出大灯与翼子板翘边问题,专家指出是 “设计制造经验不足” 导致的热胀冷缩问题;同一时期中国汽车质量网榜单中,SU7 因投诉问题多排名倒数,与车质网的好评榜单形成诡异反差;更严重的是 3 月发生的高速撞击事故,暴露出智能驾驶系统的反应缺陷。
这些问题折射出新势力造车的共性困境:当技术迭代速度跟不上市场扩张速度,品控就容易出纰漏。传统车企经过数十年积累的机械素质经验,不是靠互联网思维就能快速弥补的。就像浙江省消保委专家评价 SU7 翘边问题时说的:“这种基础性设计失误在传统车企中极为罕见”。
作为资深汽车博主,结合这起事件给大家提几个实用建议:
留存证据:遇到故障第一时间拍摄视频,记录故障代码和车辆状态,像理想车主那样保存维修工单;
坚持追问: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要求厂家出具书面故障分析报告;
集体维权:若发现同类问题,可联合其他车主向消协或市场监管部门反映,参考别克车主的集体投诉方式;
关注后续:持续留意厂家是否发布技术公告,避免购买存在潜在缺陷的批次产品。
截至发稿前,小米官方尚未就 “橙红” 事件作出公开回应。但无论如何,对于核心部件故障这种可能影响安全的问题,任何企业都不该沉默。毕竟在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今天,赢得市场的不仅是智能配置的堆砌,更应该是扎实的品控和坦诚的态度。
你怎么看待小米 SU7 的这次故障事件?遇到过车企售后信息不透明的情况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