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不迷路
理想汽车CEO李想最近干了件挺有意思的事——请卡车司机吃饭。
这顿饭的背景,是理想i8上市时那段“炸街”的碰撞测试视频。
视频里,理想i8和一辆乘龙卡车正面对撞,结果卡车直接四轮离地、驾驶室和货箱分家,理想i8却稳如老狗。
这事儿当时在网上吵得沸沸扬扬,东风柳汽,乘龙卡车母公司直接发声明说“测试不合规”,理想汽车也连发三份说明解释,最后三方还签了个联合声明。
现在李想亲自出马,请卡车师傅吃饭碰杯,说“对撞测试让乘龙用户不开心了,有冒失但无意冒犯”,还调侃“现实中就不碰了”。
这话听着挺诚恳,但咱们普通用户看完,心里可能还是有点问号:
这顿饭是为了解释误会,还是为了给争议画个句号?
一场碰撞测试,为啥能吵翻天?
先说这事儿的来龙去脉。
理想i8上市发布会上放了个“硬核”视频:
自家新车和一辆重卡对撞,结果自家车结构完好,对方卡车直接散架。
这种对比冲击力太强,网友一看就炸锅了。
有人夸理想i8安全,也有人觉得这测试“不太地道”。
问题出在哪儿呢?
乘龙卡车那边直接点名:
测试场景和实际路况差太远,比如对撞速度设定、卡车液压锁止装置的状态,这些细节没交代清楚。
理想汽车和测试机构中国汽研也回应了,说测试是为了验证i8的被动安全性能,不是针对乘龙,数据也有权威性。
但架不住网友看热闹不嫌事大,甚至有人喊话“再撞一次”。
这事闹到后来,三方都累了,联合声明一发,李想再请顿饭,表面上看是“握手言和”。
但咱们消费者可能更关心:
这测试到底能不能信?
以后买车看安全性能,是不是还得自己当半个工程师?
一顿饭能解决啥问题?
李想请卡车司机吃饭这事,挺会找切入点。
毕竟理想i8接下来要靠这些司机运往全国,当面感谢是人情,顺便解释误会也是生意。
饭桌上一句“碰一杯,现实中就不碰了”,既化解了尴尬,又顺带宣传了安全理念。
不过话说回来,这顿饭更像是公关动作,而非技术探讨。
卡车司机是用户和车企之间的“中间人”,他们可能不关心测试标准的细节,但用户在意。
理想汽车需要通过这种“接地气”的方式,把争议的影响降到最低,毕竟谁也不想新车刚上市就被贴上“碰瓷营销”的标签。
但问题是,公众对车企的信任,不是靠一顿饭就能重建的。
很多消费者看完这场风波,第一反应是“原来测试还能这么玩”,第二反应是“以后看测试视频都得自带‘防骗指南’”。
车企爱秀安全,但用户更怕被忽悠
理想i8的碰撞测试争议,其实戳中了汽车行业的一个老毛病:
车企总喜欢用“硬核测试”证明自己,但用户越来越难被说服了。
这几年,新能源车企比传统车企更爱秀安全。
你看,中保研碰撞成绩、电池针刺实验、整车水泡测试……
各种名词和视频满天飞。
但问题是,这些测试的标准、场景、条件,普通消费者根本搞不明白。
比如这次理想i8的测试,相对速度100km/h,理想i8开60,卡车开40,这速度在实际路况里常见吗?
卡车液压锁止装置没激活,会不会影响驾驶室稳定性?
这些细节不解释清楚,用户只会觉得“你咋不说自家车撞高铁会怎样呢?”
更尴尬的是,车企一边强调安全,一边用“非常规测试”对比友商,很容易让人怀疑:
这是为用户安全考虑,还是为了营销搏出位?
争议背后,是行业标准的缺失
理想和乘龙的这场“对撞门”,其实暴露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
车企想秀安全没问题,但拿友商产品当背景板,这事还没个行业共识。
目前主流的碰撞测试标准,比如中保研、C-NCAP,都是针对单一车型的测试,车对车的对比测试本来就不多,更别说用不同类型的车,家用车VS卡车硬刚了。
理想汽车这次测试的“移动式壁障车”,是随便买辆二手卡车改装的,这种测试方法是否科学,目前没有定论。
但可以肯定的是,车企如果都按这种方式搞对比测试,最后拼的不是安全性能,而是谁更能整活。
比如明天比亚迪拿自家车撞挖掘机,后天蔚来撞混凝土搅拌车……
用户看得眼花缭乱,反而不知道该信哪个。
用户要的不是“谁撞谁赢”,而是靠谱的答案
从这场争议里,车企该学到啥?
答案可能是:别把用户当傻子。
消费者买一辆车,关心的不是“它能不能撞赢卡车”,而是“日常开起来安不安全”。
比如雨天刹车会不会失灵,高速变道稳不稳,气囊弹不弹得快……
这些和实际驾驶更相关的问题,反而在各种“极限测试”里被忽略了。
理想汽车这次测试,虽然展示了i8的被动安全性能,但也让用户意识到:
车企的“自选动作”太多,反而让人摸不着头脑。
与其整这些花活,不如老老实实把中保研、C-NCAP这些权威测试的成绩刷到最顶配,再结合真实事故案例做优化,用户反而更买账。
一顿饭吃掉了争议,但还是有安全焦虑
李想请卡车司机吃饭这事,算是给这场风波画了个句号。
但从用户角度来说,这场风波留下的疑问还没消失:
车企的安全测试到底该怎么看?
不同车型之间的对比有没有必要?
行业什么时候能有个统一的说法?
这些问题没有简单答案,但至少可以提醒消费者:
下次看到“硬核测试”视频,别光顾着看热闹,多问一句“这测试咋做的”“条件是不是太极端”“跟我平时开车有啥关系”。
至于车企,与其花精力搞“营销”,不如多听听用户真实的需求。
毕竟买车不是看谁撞得猛,而是看谁开起来更让人安心。
最后说句实在话:
理想汽车这顿饭,吃得很值,但饭后的“安全作业”,还得补上。
(全文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