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0万跌到14.99万,166万辆的市场狂欢背后,福特产品总监那句“真越野需求并不大”戳中了谁的肺管子》
朋友圈里一哥们儿上周提车,捷途旅行者,14.99万落地。晒图的时候特意拍了配置单:非承载式车身、四驱、900mm涉水深度。底下一票人点赞,说这配置放三年前怎么也得四五十万。可评论区有个做产品的直接泼冷水:“一年能有一次真涉水就算你狠。”
气氛一下子就尴尬了。
倒不是说这话有多刻薄,而是扎心。去年这类硬派越野车卖了30多万台,翻了一倍多。可你真去4S店问销售,十个客户里头,七八个买回去就是城里通勤,周末最多开到郊区农家乐。那些什么陡坡缓降、岩石模式、涉水喉管,基本就是放在那儿看着踏实。
电机把这盘棋给搅了
以前玩越野,烧钱。V8发动机、分时四驱、机械差速锁,每一项都是成本。那会儿普拉多、牧马人能卖四五十万,除了品牌溢价,技术门槛确实在那儿摆着。爬坡要扭矩,涉水要密封,脱困要结构强度,样样都得真金白银堆。
电机出来之后,规则变了。
去年试过一台电四驱的车,印象挺深。爬一个碎石坡,坡度目测得有三十多度。传统燃油车这时候得降挡拉转速,发动机嘶吼着往上顶。可那台电车,油门踩下去,轮子有打滑迹象,动力瞬间就补上了,整个过程安静得像在平地开。
这就是电机的本事——零转速就能输出峰值扭矩。不用等发动机转速爬升,不用复杂的机械传动,控制器几毫秒就能把动力分配到需要的轮子上。成本省了,性能反而上去了。
车企也不傻。轿车那边卷到6万块都能买台智能车,利润薄得跟纸一样。硬派越野这块,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低,对配置和造型敏感度高,自然就成了新战场。你看去年卖得好的几款,清一色都是新能源或者插混,纯燃油的反而没啥声音了。
可70%的人压根不越野
这就是矛盾的地方。
认识个开G318的朋友,车是去年买的,插混版本。提车到现在快一年,真正开出铺装路的次数,两次。一次回老家走了段土路,一次跟朋友去水库钓鱼,路况稍微烂点。其余时间全在市区转悠,上下班代步,偶尔周末带孩子出去玩。
问他为啥选这种车,答案挺实在:就是觉得造型有个性,开出去辨识度高。至于越野性能,他自己都笑:“说实话就是图个心理安慰,万一哪天真遇上烂路,不至于趴窝。”
这种心态的人,占了大头。小红书上那些越野改装贴动不动几千上万点赞,可你仔细看内容,大部分都是车顶帐篷、氛围灯、无人机平台这类装饰性改装。真正加装绞盘、换AT胎、升级悬挂的,反而是少数。
车企当然知道这个情况。所以你看那些十几二十万的车型,配置单上什么16种驾驶模式、透明底盘、原地掉头全给你堆上,看着唬人。但真正硬核的东西,比如前后机械差速锁、非独立悬挂、大梁结构,不少车其实是没有的,或者只在顶配才给。
说白了,卖的就是一个“感觉”。
电池和续航,还是个坎儿
纯电越野这条路,现在还走不通。
原因很简单——能量密度。传统燃油车一箱油五六十升,能量密度高,跑个七八百公里不成问题。电池就不行了,同样的重量和体积,储存的能量差了好几倍。你开着纯电车去无人区穿越,半路没电了,那可不是叫个拖车就能解决的。
所以现在主流方案都是插混。市区用电,长途用油,兼顾了两边的优势。有个数据说得挺明白,去年卖出去的30多万台硬派越野里,插混占了六成多,纯电只有一成多。
但这事儿也在变。听说固态电池技术如果突破了,能量密度能翻一倍多。到时候纯电越野车续航破千公里,快充半小时补满,那局面可能又不一样了。
不过那是几年后的事儿,现在讲这些还早。
年轻人要的,不是去越野
三十岁左右这帮人,现在是硬派越野的主力买家。问他们为什么选这种车,答案五花八门,但有个共同点:不想跟别人开一样的车。
满大街的轿车和圆润SUV看腻了,方盒子造型至少有辨识度。车顶装个行李架,后备胎外挂,看着就像随时能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哪怕实际上也就是周末开到郊区转一圈,拍几张照片发朋友圈,那种氛围感也到位了。
车企把这个心思摸得透透的。你看那些宣传片,永远是荒漠、雪山、无人区,配上激昂的BGM,营造一种“征服”的感觉。可实际使用场景呢?大部分车主都在写字楼地库停着,偶尔开出去也就是城市道路和高速。
这就是当下的现实。需求和产品之间有错位,但这种错位恰恰成就了市场。车企有新的增长点,消费者满足了情绪价值,各取所需。
至于那句“真越野需求并不大”,听着刺耳,但大概率是实话。只不过在这场十几万到上百万的盛宴里,没人愿意承认自己买的是“伪需求”罢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