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卖出去了,电池还死死揣在自己名下,这种事搁朋友圈一说,十个有九个要翻白眼。租金照旧扣,车主仿佛成了自动扣费的行走卡号。你以为这只是系统脑抽?别急,这可不是一两个人的乌龙,论坛里一搜,简直是大型“我不是一个人”现场。前任车主一边琢磨怎么跟新车主谈判,一边心里盘算下个月账单,嘴上不说,心里都快把工程师拉出来遛一圈。
还记得几年前新能源车“车电分离”的风头吗?那会儿铺天盖地都是“行业革命”,各路数据、专家、媒体齐上阵,仿佛买了分体电车就能一夜暴富。销售嘴里的“省钱神器”,到头来成了“后悔药”,谁还不是被“创新”狠狠上了一课。什么叫“用户体验”?在这事上,体验得有点过于真实——买车的时候拉着你做梦想象未来,卖车的时候让你真实上演“脱胎换骨”,结果电池还跟着你转世投胎。
现实比段子还荒诞,有人卖车后直接收到平台催缴短信,天真的以为出了BUG,联系客服,客服那边倒是淡定:“请与新车主协商。”就这协商,多少人一边给新车主打电话,一边在群里吐槽,“我车都开走了,电池还赖我头上?”有的新车主一听还懵,什么?电池不是随车走的吗?你说这合约签得像谜语,只有天选之子能解锁隐藏剧情。
新能源行业这几年,变化比球场换人还快。政策追着风口跑,厂商技术一天一升级,用户体验却像坐过山车。BaaS电池租赁模式,原本说得天花乱坠,降低门槛、灵活选择、环保先锋。可一到实际过户环节,首任车主就成了“背锅侠”,租金、征信、合约三重BUFF,跑都跑不掉。2023年某大品牌BaaS用户因为过户问题投诉率高达15%,你别小看这个数字,传统车市要有这比例,早上头条了。
其实车电分离的初衷没错,技术上确实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可一到流程、合约、系统,就全靠“自觉”了。卖车之前,没人提醒你电池是独立资产,等你意识到,已经晚了。这事儿要放体育圈,像不像某球星签约时只看签字费,没细看奖金条款,转会后才发现“年薪倒挂”?新模式新玩法,谁先下场谁先踩坑。
说实话,成年人的世界,连“坑”都是分期付款。你问车主为什么会被电池拖后腿?多数人根本没机会搞懂流程,销售只管卖车,平台只管收钱,用户只能自己查攻略、挖条款。想维权?维权成本高得让人直接放弃。规则和系统的“创新”,最后成了用户的负担。你说这是不是有点像体育圈的“霸王条款”?球员签约时信誓旦旦,几年后一纸合同闹到仲裁,媒体都看得头大。
有意思的是,这种事还真不是中国独有。看看国外,类似的租赁模式也有不少翻车案例。欧美用户对合约条款向来较真,结果也有不少人栽在“资产归属”上。只不过,国外媒体一曝光,平台立马调整政策。国内呢?用户一边吐槽,一边自己带节奏,最后还是回到“谁先认怂谁吃亏”。
新能源赛道上,大家都在讲创新、讲未来,用户体验却成了“实验品”。有人说,成长的烦恼,谁没踩过坑。可大家心里都清楚,创新归创新,别让用户成了规则漏洞里的“韭菜”。你要真想买电池分离的车,建议先把合同条款从头到尾读三遍,再问清楚客服,别指望对方主动提醒。毕竟,成年人的世界没有“误会”,只有“没看懂”。
有意思的是,每次论坛里有类似吐槽,评论区都比正片热闹。有人调侃,“以后电池也要实名认证了,卖车还得两边父母见面。”也有人一本正经地分析流程漏洞,甚至还有律师现身科普合同风险。你说这场面,像不像球迷围观VAR判罚,结果没人真懂,倒是气氛烘托到位。
其实这种行业漏洞,早晚会被补上。只不过,在那之前,谁踩坑谁闹心。新能源车企还在疯狂提速,用户只能在规则里自求多福。这世道,创新像球场上的快攻,看着热闹,真摔倒了,没人扶你。你遇到过类似的合约大坑吗?评论区说说呗,别憋着,吐槽也是生产力,说不定明天就成了行业改进的种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