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心造车安全底线小米汽车半年两起致命事

行业内对小米汽车质疑的重点是其造车的时间周期太短。回顾小米汽车的造车过程,其宣布造车至今刚刚四年多,真正投入造车的时间更短,却已经有两款车推向了市场,这是否意味着它为了追求量产而忽视了关键的产品验证周期?汽车行业内的共识是,汽车作为出行工具,其安全性是与人的生命健康紧密相关的大事,是造车企业必须严守的红线。汽车产品从设计开发之初就应做体系性的安全考量,并在车辆上市前经过完整的严格的验证测试。

另外,小米汽车在营销上也缺乏克制,对速度等参数的追求有误导消费者之嫌。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小米汽车发生事故后,引起的关注度相对更高?就是因为其长年累月的营销方式,自带流量的光环,但一旦发生重大事故,也很容易被流量反噬。

其实我挺担心这种快速造车的模式。汽车不是手机,坏了可以换,车出事可能就是人命。四年多时间从零开始造车,还推出两款车,这速度在传统车企看来简直不可思议。传统车企开发一款新车通常要五六年,甚至更久。他们花大量时间做测试,各种极端环境都模拟一遍,确保安全了才上市。小米这么赶,测试真的做够了吗?我怀疑。

电池安全是个大问题。电动车碰撞后起火,很多时候是因为电池受损。电池包的设计能不能扛住碰撞?热管理系统够不够可靠?这些都需要时间验证。不是简单堆参数就能解决的。小米在手机领域很成功,但汽车复杂多了。手机死机可以重启,车要是在高速上出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营销方面也有点过火。老是强调加速多快,续航多长,容易让人忽略安全。消费者买车不是买手机,参数不是一切。安全才是底线。小米粉丝多,影响力大,但出事后反噬也更厉害。这次事故关注度高,就是因为之前吹得太猛。

召回行动看起来是负责任,但实际上是被动应对。出事了才召回,说明问题本来可以避免。辅助驾驶功能没测试好就不该推出。现在补漏洞,但事故已经发生了。这种事后补救的方式,治标不治本。

新势力车企都喜欢讲互联网思维,快速迭代。但汽车迭代不能像软件那样,今天发现问题明天就更新。车是硬件,一旦卖出去了,召回成本高,而且用户信任很难挽回。传统车企虽然慢,但稳扎稳打,反而更可靠。

政策也在收紧。国家出台新标准,要求更严格。这是好事,逼着车企重视安全。但标准是底线,企业不能只满足于达标。应该自己提高要求,比标准更严格才行。

小米有技术有能力,但造车需要时间沉淀。希望他们能慢下来,把安全放在第一位。粉丝支持是好事,但不能拿安全换速度。汽车行业淘汰率很高,很多品牌曾经辉煌但最终消失。原因就是忽视了基本的东西。

安全不是营销噱头,是实打实的技术积累。电池管理、车身结构、碰撞测试,每一个环节都不能省。省了就可能出问题。这次事故给所有新势力提了个醒,别光顾着跑得快,要看清楚路。

造车是长跑,不是短跑。短期销量好看没用,长期安全才是关键。用户买你的车,是把命交给你。这份信任不能辜负。

希望小米能吸取教训,真正把安全做好。毕竟,车是用来开的,不是用来炫的。

敬畏心造车安全底线小米汽车半年两起致命事-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