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今年的纯电车市场,堪称一场“冰火两重天”的比赛。别光看榜单前几名,光鲜亮丽的销量背后,其实隐藏了不少冷门车型的“冷汗”。从今年1到9月的销量纯电车市场好像一夜之间变得不那么轻松了,头部车型领跑,尾部车型却深陷“寒冬”。
头部阵营的坚定者:撑起大半市场的巨头们
你能想象吗?光是星愿、Model Y和五菱宏光MINIEV这三款车,在短短9个月里就合计卖出了90多万辆——几乎占了半壁江山。星愿以超过34万辆的成绩领跑市场,Model Y紧追其后达到29万辆,而五菱宏光MINIEV依然稳定输出28万辆。再加上新晋黑马小米SU7,悄然以22万辆的战绩冲到第五,头部阵营看起来竞争激烈,但其实整体格局稳中有序。这让我想到,市场就像一张饼,这几款车已经霸占了最大的一块,新的品牌想分得点儿油水,难啊。
即便是位于头部的车型,也并非个个风光无限。你看像AION Y,销量只有6.2万辆,相比往年下降了不少,挤在了榜单的第20位。怎么说呢,头部市场虽然“膀大腰圆”,但也开始有点儿步履沉重了。
中段区间:新老对决,分化初现
接下来更有意思的是排名第21到60位的车型。这部分就好像中场比赛,既有老将稳稳站住脚,也有新人卯足了劲冲刺市场。比如零跑B10,它实打实地交出了5.1万辆的成绩单,不过它的“队友”零跑B01似乎稍显逊色,成绩只有3.3万辆。而新兴品牌iCAR V23,一路小跑着冲进了这个阵营,展现出市场里的潜力股。
传统车企也在这里扎下了根。红旗E-QM5和宝马i3的表现算是对得起“招牌”,分别卖了4.5万辆和1.8万辆。哦别忘了小鹏G6,它虽然曾风光一时,但今年销量却只有3.6万辆,大概是因为竞品太多,消费者挑来挑去,对它的兴趣减弱了吧。想到办公室里的老李,他最近换车,看了好几款纯电车,最后心说:“不如再等等看吧,没必要现在动手。”
长尾区间:比销量更冷的是市场反响
最扎心的部分,当属销量排在61位以后的车型。这些车的成绩算不上差,但都得面对一个问题——处于市场边缘,找不到明确定位。这里的车型像星星点点的孤岛,能够卖到1-2万辆就偷着乐吧。比如智己L6、smart精灵1,每月大概卖出千辆,还能算是“班上优等生”。但那些月销个位数的车型,比如飞凡R7、欧拉芭蕾猫,好像不论多美,它们都在消费者眼里缺乏吸引力。
这也不奇怪,想要在市场里分一杯羹可不是件容易事。尤其是一些车型定位模糊,比如腾势N7和创维EV6,消费者买车前大概都会问一句:“到底该干嘛用啊?”而曾经热销的微型电动车,现在明显感觉到市场的“冷耗”,销量下滑是直接的“信号灯”。记得前阵子和朋友聊起电动车,他说:“现在买微型车的少了,更愿意花点钱买个又舒适又能跑的。”
反常识背后的市场转型
市场变成现在这样的格局,也不完全是坏事。你可能没想到,纯电车从最初的野蛮生长,到如今开始进入深水区,这意味着消费者越来越理性,就像挑东西的时候开始货比三家,看看性价比。大火的明星车型常常不便宜,真正在消费市场显现“冰火两重天”是正常现象——卖得好的靠独特优势,卖不动的要么改进,要么面临淘汰。
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榜单末端有人用“惨烈”形容这些销量低迷的车型。其实什么样的产品,就有什么样的反响。只有真正打动消费者的车型,才能站在赛场的最前头。所以面对这份榜单,既是反思,也是动力来源——想要跑得快,就必须练好内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