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066台,这不是电话号,也不是双色球中奖号码,这是零跑汽车8月交付新车的成绩。把这数字摆出来,不用加糖加料,已经挺唬人了——距离造车新势力单月最高纪录差一步,谁能想到,前些年还被吐槽的“国产小透明”竟摇身一变成了销量大户。
说到零跑卖得好,大家都乐意归功于它的性价比。10万出头,买来不是“老头乐”——B01这款,起步只要10.98万,官方标续续航能跑650公里,配的还是宁德时代的电池。预算再多点,11.38万,居然标配激光雷达和高通芯片。讲真,这配置,搁以前光想都不敢想,现在却成了真买得到的现实。
为什么零跑敢这么拼?头铁吗?不少人琢磨,是不是卖一辆亏一辆,愣把钱“撒”到市场里圈用户。可事情没这么简单。翻一翻零跑的半年财报,人家净利润终于转正,赚了差不多三千万。均摊到每台车上,差不多是一百多块优势,有人调侃说,零跑开卖车前先得买几盒茶叶蛋攒本。但笑归笑,这背后其实反映零跑在拼产能拉低单位成本,零部件自研率高,生产、用料、研发,能省的都省,主打一个务实。
当然抠着卖也有烦恼。10万到20万这个价格带,利润注定拉不开太大差距。零跑的主销车型还主要堵在这个区间,头部拼的是“愣子级”性价比,后期怎么突破天花板?公司也不傻,马上推出号称30万元档的D系列,还有一款叫Lafa5的两厢车型,试水“高攀”细分市场,结果目前来看,D系列估计最终价格还降到25万左右,Lafa5算新鲜但小众,不见得真能激起多大水花。
单纯压缩成本能撑多久?消费者看重配置、实用和价格,但品牌认可是慢慢攒下来的“老本”,光便宜不一定能走得远。比如手机江湖,早些年拼廉价、堆配置,最后也是品牌和体验决定谁能熬成老大。造车圈,这道理同样适用。
零跑此刻遭遇的难题不难理解:高销量低利润——辛辛苦苦卷拼交付,结果平均每台就赚个“水煮蛋钱”。品牌往上走,每一步都是考验。到底是继续挤干自己,把性价比玩到极致?还是往上试着卖高端,变成消费者愿意多买单的品牌?这条路怎么选,没人有标准答案。
归根结底,靠规模摊成本,零跑的打法短期内没啥毛病。可造新势力这块地,需要的不只是走量,更得靠持续的研发、完善的生态布局和长远眼光。等到哪天,零跑能把品牌力拉起来,让大家不光是因为配置高、便宜就买单,而是真心觉得“值”,那才算彻底立稳脚跟。
毕竟闷头种地容易,想摘桃子,得琢磨点新招儿。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