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牌从“渡劫”变“包邮”,不是科技进步,而是车企在求你下单

讲真,看到“11月1日起,新车上牌不用跑车管所”这个新闻,我第一反应不是高兴,而是后背发凉。

这事儿吧,你不能光看表面。表面上是便民利民,是数字化改革,是科技进步,是让你在家里吹着空调唱着歌,就把以前得请一天假、跑断腿、看尽脸色的事儿给办了。但你往深了想,为什么是现在?为什么偏偏是这个所有车企都快打出狗脑子的时间点,来给你发这么一颗糖?

这根本不是一颗糖,这是一声冲锋号,也是一声哀鸣。

以前买车上牌是什么体验?我跟你讲,那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充满仪式感的“渡劫”。你以为你是去办手续?不,你是在接受一场考验,一场对你心性、耐心、以及对人类社会复杂性理解能力的终极压力测试。你得先在4S店这个副本里跟销售斗智斗勇,拿到“车辆发票”和“合格证”这两件法宝。然后,你得去税务局那个山头,献上你的“购置税”,换取一张薄薄的完税证明,这张纸就是你的“通关文牒”。最后,你揣着这一堆被现代科技嗤之以鼻的纸,开着你那还没名没分的新车,战战兢兢地挪到车管所这个“苦难修行地”。

那是什么地方?那是中年男人最后的修行道场。空气里弥漫着焦躁与宿命感,每个人都拿着一个文件夹,像是在等待审判。排队,拓印,验车,拍照,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关卡,每一个窗口后面的工作人员都是一个NPC,你不知道他今天心情好不好,会不会因为你一张照片没贴对就让你从头再来。整个流程下来,少则半天,多则一整天。当你终于拿到那块崭新的、还带着温热的蓝色铁皮时,你会有一种不真实感,一种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的疲惫与神圣。

上牌从“渡劫”变“包邮”,不是科技进步,而是车企在求你下单-有驾

是痛苦,是折磨,是中年人无声的修行。但这种痛苦,它构成了“拥有一辆车”这件事的完整体验。它让你觉得,这玩意儿来之不易,你得珍惜。

现在呢?现在不装了,摊牌了。直接给你一把直达南天门的“任意门”。“交管12123”APP一点,资料云端核验,牌照快递到家。整个过程行云流水,快得让你感觉有点不真实,好像买的不是一辆十几万几十万的铁疙瘩,而是淘宝上一个9块9包邮的手机壳。

这玩意儿早干嘛去了?!

他们终于想明白了,或者说,是被逼得想明白了。当下的汽车市场,已经不是什么存量竞争了,这是标准的黑暗森林,是修罗场,是你死我活的“道诡异仙”。每一个车企都杀红了眼,每一个决策都是在走钢丝。如果说之前小米SU7是把饭桌上的主菜给端走了,那后面蔚来的乐道、一堆新势力的降价,就是连桌子上的蜡烛和桌布都没给你剩下。最好的竞争手段不是把你的餐厅做得更好,是直接把整条美食街都给爆了。我不过了,你也别想活。

在这种背景下,你再看“上牌简化”这个事儿,味道就全变了。

这不是为了你好,这是车企们集体跪下,对着还在犹豫的消费者磕头:“爹,求求你买一辆吧!我们已经把价格打到骨折了,配置堆到天上了,现在,我们求爷爷告奶奶,终于把最后一道坎,就是上牌这个老大难问题也给您抹平了!您就动动手指,剩下的我们全包了!包邮哦亲!”

消费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漏斗。从你产生买车念头,到你真正把钱付出去,中间有无数个让你放弃的节点。价格太贵,算了;销售太烦,算了;配置不懂,算了;颜色不喜欢,算了。而“上牌太麻烦”,是这个漏斗最末端、但却异常坚固的一道滤网。很多人,尤其是怕麻烦的年轻人,一想到要去车管所渡劫,那股消费冲动可能就凉了半截。

上牌从“渡劫”变“包邮”,不是科技进步,而是车企在求你下单-有驾

现在,国家队亲自下场,帮你把这道滤网给拆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信号?这是一种“救市”的信号。它在用行动告诉你:汽车这个行业,真的不能再凉了。每一个潜在的消费者,都是金主,都得伺候好了。任何一丁点儿可能阻碍你花钱的因素,都必须被夷为平地。

我作为一个真的经历过那个繁琐年代的中年人,对此百感交集。我突然想起来我大学时候排队打饭,那食堂阿姨的手抖得跟帕金森一样,肉永远在勺子飞向我餐盘的半路完成了自我牺牲。办手续的感觉就跟这差不多。现在食堂直接把打饭勺换成了挖掘机,就问你怕不怕?

上牌从“渡劫”变“包邮”,不是科技进步,而是车企在求你下单-有驾

但这里面还有一个更骚的操作,你发现没?这个政策,目前主要针对的是“国产小客车”。进口车、面包车、改装车,对不起,您还得接着去“渡劫”。

上牌从“渡劫”变“包邮”,不是科技进步,而是车企在求你下单-有驾

这就非常有“玄学”的味道了。

这是一种精准的用户画像切割。会买国产新能源、卷配置卷价格的,大概率是务实的、看重性价比的、被互联网喂大的一代。他们对“麻烦”的容忍度极低,你让他们多跑一趟腿,他可能扭头就去买别的了。所以,必须给他们丝滑的体验,从下单到上牌,一键完成,让他们感觉自己就是上帝。

而会去买奔驰宝马保时捷的呢?那购买逻辑完全不一样。他们买的不是车,是一种“信仰”,一种“图腾”。奔驰最值钱的是那个三叉星,特斯拉最值钱的是马斯克画的饼。对于这群信徒来说,购车过程中的一点点“折磨”,反而成了品牌光环的一部分。这叫“筛选”,叫“门槛”。你连上牌的苦都吃不了,说明你信仰还不够坚定,不配成为我们尊贵的车主。就好像买某些奢侈品,你还得配货,还得排队,这痛苦本身就是价格的一部分。三体人看了都得一个趔趄,还能这么玩儿?

所以你看,一个小小的上牌政策,背后是整个车圈的生态重塑。国产车企们被逼得不务正业,开始在服务流程上疯狂内卷,因为产品上已经卷无可卷,快要卷到冒烟了。他们用“闪电战”的效率,去讨好每一位被价格战搞得眼花缭乱的消费者。

讲真,写到这里,我感觉把上牌这事儿比喻成渡劫还是有点草率了,毕竟渡劫失败是会神形俱灭的,而上牌失败你最多是血压升高,第二天再来。

说到底,这个政策的出现,不是因为技术成熟了,也不是因为老爷们突然开窍了。它唯一的、根本的原因,就是市场太差了,车企太难了,大家的心态都爆了。这是一个标志,标志着汽车消费的“上帝模式”已经开启。当一个行业开始把那些本就该做的基础服务,包装成一个“重磅利好”来宣传时,只能说明,地主家,也真的没有余粮了。

最终,这个政策的逻辑可以简化为一个耍流氓式的结论:因为车实在是卖不动了,所以我们决定让上牌变得简单一点。这不叫进步,这叫求生。要么成仙,要么成盒,现在看来,为了不成盒,大家愿意付出任何代价。加大,加大,加大!就这个力度,非常好。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