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车厂电动化转向放缓,中国新能源怎么走?
五年前的那个秋天,我还在4S店里看一台混动车,销售嘴里念叨着“以后燃油车会慢慢停产”,那时候正赶上中美日德刚刚在电气化方向握了个手。第二年,比亚迪、大众、通用这些牌子,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拍胸脯说要告别燃油机。那阵子朋友圈里开新能源的都挺有优越感,觉得自己是赶潮流的人。
可谁想到,五年一晃过去,美国忽然撤了电动车补贴,还给自家品牌留条后路;欧盟也松了口,把排放法规往后拖三年,让油车喘口气。奥迪、奔驰干脆宣布暂停全面转纯电,又开始琢磨新发动机。我隔壁老李听到这事儿笑得直摇头,说这帮欧洲人就是骑墙派,一边喊环保,一边舍不得加满油时的那个味儿。
其实当初大家推电动,也不全是为了环保标语那么简单——能源安全才是底子活儿。德国、日本这种地方,石油几乎全靠进口,不搞点清洁能源就被人卡脖子;中国虽然自己也产,但体量太大,每年还得从海上运回来好几亿吨。一旦马六甲海峡真出点啥事,那加油站可能一天一个价。我记得以前跑长途时遇到过一次突发涨价,从5块多直接蹿到6块多,那种无力感很真实。
低碳环保当然也是理由之一。在北欧开过车的人都知道,他们对尾气特别敏感,有些城市甚至规定冬天怠速不能超过两分钟。不过日本人想法又不一样,当年的丰田章男就公开说纯电未必比混动更环保,所以他们一直死磕自家的混合动力系统。有次我试驾一辆日系混动,小城上下坡路段,它能自动切换成纯电模式滑行,那种安静像是在飘,可惜国内很多消费者并不买账,总觉得动力差点意思。
再深一点,其实就是产业升级的问题——欧美那些老牌厂商靠着几十年的燃油技术吃老本太久了,发动机热效率卡在50%以下好多年没突破,新鲜劲早没了。但要一下全换成新平台、新供应链,又不是砸钱就能立刻见效。我认识一个做零部件模具的师傅,说去年给一家欧洲品牌做订单,对方反复改图纸,就是怕一次性投入太大收不回成本,这也是为啥他们总是一脚踩两只船:既卖传统汽油,也慢慢铺设充换电网络撑场面。
最近几年变化特别快,中国市场光传统燃油产能就有两三千万台,可新能源消耗掉的只有其中的一小部分,多余的只能关工厂裁员降薪。有些豪华品牌干脆结束和经销商合作,把门店位置让给华为系的新势力车型。我去看过一家改造完的新展厅,以前摆着V8轿跑的位置,现在站的是智能座舱SUV,中控屏比我家电视还亮眼,还带香氛系统——不过售后技师私下吐槽,这玩意坏起来配件贵得吓人,而且等货时间长,有次空调模块坏了一周才运来新的装上去。
欧美退一步,还有个原因是卖不过中国自主品牌。同样续航500公里,人家造价和售价都压下来,你这边生产线成本高、技术迭代慢,很快亏损堆起来顶不住。这让我想起群友阿辉,他原本打算买进口纯电SUV,看配置表的时候心痒痒,但最终还是提了一辆国产,因为同级别差价足够他再买一辆摩托,还送桩送保养券。这种价格落差,是最直接打击人的地方,也是逼着国外厂商重新考虑节奏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所以啊,他们现在不是彻底不要新能源,而是先用卖汽油车的钱去养本土的纯电脚步,比如日本在北美投建工厂、奥迪奔驰回欧洲主场圈地研发,然后尽量避开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而咱们呢,就该趁这个窗口期继续往前冲,把三电技术和智驾能力拉得更远,让别人即便晚几年追来也追不上。有意思的是,现在连一些豪华细分领域也被国产高配低价撬开缝隙,以前加价提的大排量轿跑,如今展厅里居然挂出了优惠标签,看惯行情的小刘(修理工)忍不住嘀咕:“这是我干二十多年第一次见它降这么狠。”
至于未来嘛,我估计街头巷尾依旧会有各种声音,有怀念机械味道的不愿放手,也有习惯“一脚到底”的新司机乐享其成。但趋势已经摆在那里,就像去年冬天我借朋友那台插混回乡,下雪封路时它还能用发动机反充一点续航,不至于趴窝,这种灵活性可能就是接下来很长时间内我们都会看到的一幕:不同能源形式并存,各取所需,只是谁走得快谁拿主动权罢了。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