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汽集团世界500强排名第201位,韩国现代位居第73位,难怪北京现代的电动车技术不断提升,推出续航达722公里的EO羿欧引领行业新潮流

北汽集团的世界500强排名刚跨到第201位,我翻看了下排名前几名,像韩国现代,估计也差不了多少时间就会冲进去。其实没想太多,能挤到500强就说明公司确实有点本事。现代在全球市场的布局比较早,研发资源也多,量产车型的技术成熟度没话说。从这点看,现代的日子没我想象中那么简单。

你知道吧,北京现代最近推出的EO羿欧,一下子成为了行业焦点,尤其是续航里的大神——722公里,几乎甩开比亚迪元PLUS、零跑C10几百公里的差距。对比这些车型,我也自己算过,大概它们的续航在500-600公里之间,差一个档次。你会觉得,这一步也太大了点?但我觉得也合理,因为EO羿欧用的底盘平台本身就是很成熟的,来自E-GMP的技术支持,不然怎么能确保续航跑这么远。

北汽集团世界500强排名第201位,韩国现代位居第73位,难怪北京现代的电动车技术不断提升,推出续航达722公里的EO羿欧引领行业新潮流-有驾

我还特意查了一下,EO羿欧的电池包采用的8横7纵防护框架,跟我曾经助理朋友说的安全一定要放第一有点共鸣。安全设计这块,国内很多车企都是在硬拼硬,研发投入大。你知道么,安全气囊数量在同级里也算不少了,1.92米长的侧气帘,保险起见,别说就算出了点啥,起码能多一份保障。

这车的外观也是大亮点。前脸简洁,封闭式设计看着大气,真是符合潮酷动感的标签。我还记得当时看见有人评论:这车像个未来的太空舰。我自己打趣说,哈,要是能飞,估计也不用担心续航问题了吧。车的视觉冲击力,确实能在街上引来一堆哇的目光。

对了,EO羿欧的中控屏硬件还挺牛的,27英寸4K双联屏,加上高通8295芯片,带来极流畅的操作体验。这让我想到,咱们工作里用的电脑通常都配的够快,但要说用在车里,算是个移动的电脑了。你平时考虑买车,是看中硬件还是续航表现?我其实挺犹豫的。

北汽集团世界500强排名第201位,韩国现代位居第73位,难怪北京现代的电动车技术不断提升,推出续航达722公里的EO羿欧引领行业新潮流-有驾

说到充电兼容性,EO羿欧还能兼容国内99%的充电运营商。嘿,这点挺实际的,毕竟出门在外,能找到快充站多了,心里踏实。之前看修理工跟我说:真搞不懂,有些车,跑长途居然一点准备都没有。好在EO羿欧显得胸有成竹,不怕走远。

但我也得坦白,硬派的安全和配置再高也不代表它没压力。毕竟,国产车现在热闹得不行,除了比亚迪,零跑、理想、极氪都在拼速度。这种竞争让我们这些旁观者充满了这场戏会怎么演?的疑问。

有个小跑题,我正翻了下昨天的笔记,发现记错了续航数据,原本想着740公里呢,结果官方说明里写720,估计我看漏了。没细想过这些数字背后,实际测试和普遍应用的区别也挺大的。毕竟市场上,官方续航只是一种宣传,实际会少10%-15%左右,(这段先按下不表),但722这个数字保持到出厂,不容易。

北汽集团世界500强排名第201位,韩国现代位居第73位,难怪北京现代的电动车技术不断提升,推出续航达722公里的EO羿欧引领行业新潮流-有驾

这让我想到,别说车子了,有时候硬件的耐久度也是个问题。走个10万公里,电池容量会掉不少,当然这也是厂商声称的保证续航的压力。你觉得未来几年,国内车企会怎么优化电池的保值率?我猜,也许会出现某种电池租赁模式,让用户不用担心老化。

而且,兼容国内大部分充电运营商,意味着像我这种人,开着EO羿欧,去乡下、偏远地区,也能找到快充……(这里留下悬念,毕竟,我也不敢说几百公里外再想充电怎么办,毕竟没试过)。这会不会成为未来长途自由的一大助力?还是又得另外花时间规划路线。

北汽集团世界500强排名第201位,韩国现代位居第73位,难怪北京现代的电动车技术不断提升,推出续航达722公里的EO羿欧引领行业新潮流-有驾

你问我,为什么会对这车这么有兴趣?也说不上,只觉得,现在的车,科技和安全都在飞跃式发展,像EO羿欧这种,旗舰配置高,还能跑这么远,说明研发团队确实动了不少真功夫。相比以前的选车标准,现在我更关注用车的实际体验。

再说句题外话,我刚才翻了个相册,看到一次家里给车充电的场景:充电桩旁边堆了点小零食,我爸边喝茶边说:这车续航这么长,带不少我老头子出去玩都不怕。想想也是,能走遍大半个城市甚至乡村,慢慢探索新地方,也是挺有趣的。

你觉得,除了硬件和续航外,未来这种车的智能化会不会成为竞争的另一个焦点?像智心合一这些ADAS,虽然看着炫,但实际上用起来会不会越来越复杂?我自己觉得,越多功能,可能会越繁琐。你觉得,自动驾驶是否会彻底让驾驶变成点击放行?

北汽集团世界500强排名第201位,韩国现代位居第73位,难怪北京现代的电动车技术不断提升,推出续航达722公里的EO羿欧引领行业新潮流-有驾

这车最大亮点可能还是能跑得远,安全感满满。但问题来了:在这个夹缝里,国产品牌真的还能追得上吗?还是说,靠性能一公里,体验一屯就能赢得一片市场?(这段问题留白,等以后再想。)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