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沙坪坝一座工厂,用72小时交付让同行慌了神:4万台问界M7背后,华为和地方政府联手下的那盘棋,玩法有点野

重庆沙坪坝一座工厂,用72小时交付让同行慌了神:4万台问界M7背后,华为和地方政府联手下的那盘棋,玩法有点野

去年冬天,几个做供应链的朋友在重庆喝酒,聊到赛力斯工厂那个3天交付的事儿,有人直接摔了杯子。不是气话,是真憋屈。同样都是造车,人家24小时收4万订单,转头3天就能把车交到车主手里。这事儿搁在行业里,基本等于当众抽那些让用户等半年的品牌的脸。后来我专门跑了趟沙坪坝,在工厂外面站了一下午,大概明白为什么有人会摔杯子了。

重庆沙坪坝一座工厂,用72小时交付让同行慌了神:4万台问界M7背后,华为和地方政府联手下的那盘棋,玩法有点野-有驾

那座工厂屋顶铺满光伏板,远看像是会发光的盒子。一年发1500多万度电,听着挺环保,但真正厉害的在里面——机械臂24小时不停,关键工序全自动化,两个工人顶以前五个人的活。我见过不少自动化产线,但这种效率确实少见。难怪交付能快成这样。

华为这两年在车上动的心思,外行看热闹,内行看的是整合能力。鸿蒙座舱把手机生态直接搬进车里,手机、手表、平板连上之后,导航音乐通话切来切去基本无缝。ADS 3.0那套智驾系统,不用高精地图就能在两百多个城市跑城市领航。好不好用见仁见智,但比几年前那些半成品强太多。

重庆沙坪坝一座工厂,用72小时交付让同行慌了神:4万台问界M7背后,华为和地方政府联手下的那盘棋,玩法有点野-有驾

真正的门道在产业链。沙坪坝区政府给赛力斯腾了30万平米楼,配了快2000套人才公寓,直接拨款2000万搞技改。然后把118家配套企业拉到周边,底盘座椅隔音件这些零部件,本地配套率做到40%。这套打法,懂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当年丰田在九州玩过类似的,把供应商都拉到家门口,出问题半小时上门改。成本是一方面,迭代速度才是核心。

拓普给M7做的那个一体化压铸铝后副车架,减重三成。别小看这点重量,新能源车每减一公斤,续航就能多跑几公里。跑长途的时候,这点差距有时候就是能不能撑到下一个充电站的区别。当然,大部分车主可能感知不到这些,但数据摆在那儿。

重庆沙坪坝一座工厂,用72小时交付让同行慌了神:4万台问界M7背后,华为和地方政府联手下的那盘棋,玩法有点野-有驾

问界系列15个月下线10万台,M9稳稳占着50万以上价位的销冠。这成绩让一些传统豪华品牌坐不住了。不过销量归销量,用车体验是另一码事。座椅异响、车机偶尔卡顿,这些小毛病还是会让人觉得,和那些有几十年积淀的品牌比,还差点火候。增程式动力缓解续航焦虑没错,但细节上的东西,不是一两年能补齐的。

重庆去年新能源车产量95万台,沙坪坝这边喊出2027年要搞万亿级产业集群。博世氢动力、各种零部件厂商一股脑往这边挤。这架势,像是想复制上海和长三角在燃油车时代的那种产业优势。能不能成另说,但至少这个格局摆出来了。

重庆沙坪坝一座工厂,用72小时交付让同行慌了神:4万台问界M7背后,华为和地方政府联手下的那盘棋,玩法有点野-有驾

我在工厂门口碰到一个刚提车的车主,聊了几句。他说本来想买BBA的,后来看问界交付快就定了。问他满不满意,他想了想说“还行吧,至少没让我等”。这话挺有意思的。现在消费者对新能源车的期待,已经从“能不能用”变成“好不好用”“快不快”。

24小时4万订单很漂亮,但能不能把这些车主变成口碑传播者,才是真正的考验。毕竟现在的用户早就不是几年前那批“小白鼠”了,谁家车有什么毛病,网上一搜一大把。问界M7这波操作算是开了个头,后面的路还长着。

重庆沙坪坝一座工厂,用72小时交付让同行慌了神:4万台问界M7背后,华为和地方政府联手下的那盘棋,玩法有点野-有驾

开新能源车这几年,最大的感受就是行业变化快得让人跟不上节奏。三年前还在纠结续航够不够,现在已经开始比谁的智能化更顺手。问界M7和背后这套产业链打法,或许只是这场变革里的一个片段。它能走多远,咱们边看边说。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