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13年强制报废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还真不小。毕竟不少人都觉得,自己掏钱买的摩托,保养得比家用电器还勤快,凭什么过了13年就得乖乖进废铁场?说起来,这规矩可不是昨天冒出来的。早在十年前,国家就定下了摩托车年限报废的条文,当时国内摩托多是便宜货,安全设备啥也不全,排放也不太靠谱。那时候的逻辑大家能理解:省得一堆烂车上路,既担心安全,环境也跟着受累。但现在就不一样了,摩托车早已今非昔比,路上跑的都是高配、性能好的新式车型,还是被生生卡在“满十三年,必报废”的门槛上,这让摩友们心里实在别扭。
先说说老张的事。他那辆125排量摩托,陪他跑南闯北,日头雨雪都没撂挑子。养护到家,机器顺,外观新,每隔一年检查都没毛病。可车管所认年头不认人情,过了13年,咔嚓一声,直接判“死刑”,管你惜不惜,它就是一堆铁。老张只能无奈找人拉走,看着自己亲手擦拭的老伙计被压成铁饼,这心情不比送亲人走轻松多少。归根结底,钱是老百姓掏的,车也是自家财产,可政策说报废就报废——这到底是为谁着想?
更坑的是,这种“双重标准”明摆着。小轿车没报废年限,只要按时年检,铁皮能跑多少跑多少。摩托车也烧油,也上路,咋在政策上却被区别对待?更别说那些大几万的进口摩托,哼哧哼哧省吃俭用才买得起,结果还没折腾过瘾,年头一到就强制退市,谁舍得?
而且摩托早不是当初的单调通勤工具。今天,很多人骑摩托是为了摩旅、改装、组队骑行,背后还带动了一大片经济圈:青海湖边的骑行驿站,318国道上网红民宿,不少地方靠摩托骑友的奔波带动个体经济。偏偏报废年限这杆大刀一直悬在头顶,让摩友不敢配高端车,不敢计划长途旅行,相关生意也受到牵连。有商家直言:“好不容易拉来客户,一听13年,到头来人家宁可买电动车去了。”
其实,高价摩托不比小家电,一年说淘汰就淘汰。政策出台也有他的历史原因,十年前确实该管一管,当时路上四处跑的摩托油烟直冒。但说到底,现在的摩托更省油、更环保,安全配置也追上来了,一刀切真没必要。再说,家里电视还能用十几年不换,摩托合不合格凭啥不能年检说了算,非要年限卡死?
最耐人寻味的是,这个问题大家都认,改起来咋就难?商务部说,担心影响“以旧换新”消费热情,公安部怕管理工作太重,工信部又想着难和农用机车齐步走。谁都怕自家出麻烦,于是拖来拖去,成了和北京堵车一样的死结——明明知道路该疏通,就是没人迈出第一步。
其实放眼全国,局部松动已经开始。广东去年试点延长摩托车的年检周期;云南干脆放开了摩旅骑行路线审批,方便摩友长途穿越……种种迹象看,相关部门也在试水、观望。可是离真正让摩托车“能跑就跑”,还得有个统一说法。
对于摩托车主来说,大家的心思没那么复杂:我能把车保养好,能定期年检合格,为啥不能像轿车一样说跑就跑?某些政策条文经不起推敲,尤其是跟法律都杠上了。《物权法》白纸黑字写着,公民财产受保护,这其中当然包括摩托车。政策一刀切,把合法财产直接归零,这家底还让不让人踏实?
其实摩托车的生命力也挺顽强。老一代人讲究“物尽其用”,家里缝纫机都用到退休。摩托换零件维修成本也不高,听声音能分辨问题,狠狠心都能修好。更别说如今发动机燃油效率高,环保标准严,没啥理由硬性淘汰。该报废的烂车靠年检拦,能跑的就别剩下面子工程耍威风。
说到底,不是所有人都拿摩托当出行工具。年轻人喜欢摩旅,骑行群体也有不少,甚至还有一把年纪的老头,翻修二十年前的老铁皮,路上一看见头盔都要拉家常。摩托带给人的东西,有时候和情感捆在一起。13年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把一辆好好的摩托以年限为由报废,实在没道理。
任何行业都有升级,一刀切做法只适用于特定历史阶段。直接照搬老办法,不考虑配套改进,只会让改革裹足不前。家电、汽车更新换代政策都能“与时俱进”,干嘛摩托主还要跟着老黄历过日子?
农用机械改革都行动起来了,为啥摩托不能配上同档次的政策?现在年轻干部慢慢接棒,懂技术、懂民情。广东、云南的试点说明,科学管理不是纸上谈兵,政策灵活变通才是本事。让年检合格的车自由上路,既节省资源,也符合环保要求,还能激发消费潜力。说到底,老百姓的需求其实很朴素,家里的摩托能跑、年检没毛病,就该让它多陪陪主人。
等到那一天,摩托车和汽车一样,凭年检决定生死,不再盯着“十三年红线”。摩友们多跑几年长途,商家能安心卖好车,各地摩旅经济也能多点活力。上有政策,下有配套,发动机一响,人跟着上路,说到底,大家想要的不过是一个说理的办法,一纸合理规矩。
一句话,机械用得好,能陪人几十年。人生再漫长,路也就那么宽。摩托的生命不该被数字划线。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