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冻结中企芯片反遭断供!欧盟急了:中国车企交技术才能建厂?
最近,全球科技圈和汽车圈炸开了锅。
荷兰刚掀起一场风暴,宣布冻结安世半导体的中国股权,结果引发了一场“芯片断供”大戏;还没喘口气,欧盟那边又上演新操作,竟然要中国电动车企进欧洲必须“交出核心技术”,这波“技术换市场”的玩法,真是让人看得一头雾水又满肚子火气。
很多人可能还不清楚这局棋有多大。
说白了,安世半导体被中国闻泰科技收购后,核心制造和封测都转到东莞,东莞工厂一度承担全球七成产能。
结果荷兰以“担心技术外流”“维护欧洲利益”为由,说冻结就冻结,实际就是跟美国一个套路,技术卡脖子,想让中国吃个哑巴亏。
没想到中国这边反应更快,商务部直接亮剑,管制产品出口,安世东莞的芯片一天之内从日均供应3.8亿颗变成了零。
大众、宝马、雷诺这些欧洲大品牌顿时慌了,汽车工厂连打几通求援电话,甚至集体上书荷兰政府,威胁抵制荷兰农产品、鲜花,芯片危机一下子把欧洲汽车链拧成一团麻。
芯片还没缓过来,欧盟又把目光盯上了中国新能源车。
最新消息说,他们在酝酿新规矩——以后中国车企想在欧洲建厂,不转让智能驾驶、电池管理等核心技术就别想进门。
理由好听,说是保护供应链安全,实际就是“技术白嫖”,怕自己落后了就想靠政策抢一把。
这事要搁十年前,大众、奔驰、雷诺这些老字号还稳坐钓鱼台,谁敢和欧洲车企在技术上叫板?
但现在风向彻底变了,中国的电动车销量和出口已经把欧洲晃得眼花,2023年全球60%的新能源车卖在中国,出口量更是突破500万辆,欧洲市场份额一年飙升近三成。
反观欧洲,本土品牌电动车销量被比亚迪、长安、蔚来按在地上摩擦,曾经的“技术霸主”地位眼看就要易主。
欧盟这次急眼,不只是怕失去市场,更怕失去未来的话语权。
他们习惯了靠规则和技术门槛说话,现在自己掉队,竟然想着靠“强制技术转让”来保住脸面。
这操作,像极了学生考不过别人,不努力学习,反而要人家把答案拿出来给他抄。
网友一边吐槽“吃相太难看”,一边也在担心,万一真搞成了,中国新能源产业是不是会有隐患?
其实中国企业早就用实力说话了。
比如阿维塔12,前阵子直接跟着考察队奔赴南极,跑到零下六十度的极端环境里做实车测试。
南极这种地方,普通油车都得歇菜,更别说电动车,这次测试不仅代表中国新能源企业的技术突破,也把数据公开给全行业,就是要让大家看到,凭本事吃饭,不怕被卡脖子。
还有比亚迪一年研发投入200多亿,宁德时代电池全球市场份额超三分之一,中国电机、电控的技术性能直接把欧洲甩下了好几条街。
这些成绩不是随随便便搞出来的,而是靠一代代工程师、科研人的死磕和投入换来的。
欧洲其实也不是头一次耍这些“小聪明”,以前在高铁、5G、光伏这些领域,也都试过“技术壁垒+市场封锁”的套路。
但历史已经证明,靠限制和抢夺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技术领先才是硬道理。
欧盟这次如果真把“换技术”当成救命稻草,最后多半还是自己吃苦果。
就像荷兰冻结安世半导体后,GDP都跟着缩水,ASML被中国稀土管制逼得愁眉不展,欧洲企业还想和中国新能源硬掰,怕是没那么容易。
所以说,技术时代已经变了,谁能坚持创新、脚踏实地,谁就能走得远。
中国新能源车走南极、闯欧洲,靠的是实打实的研发和产业链,不是靠政策施舍更不是被谁“白嫖”。
欧洲如果真想追上来,与其想着用规则卡别人,不如放下身段,好好合作,跟上节奏。
继续搞“抢技术”这套,最后恐怕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让自家的汽车业更难翻身。
现实已经证明,技术霸权只属于不断进步的人,谁还在玩老套路,谁就注定被淘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