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的订单,真有点炸裂。国庆六天,二十三万六千多台新订单,这数字放哪儿都够震惊的。小张那个销售顾问打电话给我时,还在吐槽说,展厅的海鸥和海狮06连模型都被客户摸花了漆,试驾排到两天后。秦和宋这俩王朝系列车型,一直卖得稳稳的,销量没让人意外,但让我吃惊的是,方程豹钛7这新车型,原本预估一个月交车窗口,结果直接拉长到两个月以上;腾势N8L开卖两天也冲到一万多台预售,这是相当疯狂的速度了。甚至连百万级的仰望U8L,六百多人预订,这对豪车市场来说也算抢手的节奏。
老李是销售经理,话里话外有点压力山大。他跟我说,海狮06的订单刚接了两万多台,工厂每天产能上限也就八百台左右,车间排产表几乎写到了天花板。客户群开始抱怨,国庆节下单的钛7,交车时间都改到了明年年后。网上也有声音认为这订单数字有刷单嫌疑,毕竟听着太匪夷所思了。但我跟你讲,国庆节向来是买车旺季,再加上比亚迪这几年新品不断推,订单量攀升是有迹可循的。
顺便插个小跑题,前两天我在广东某服务区的充电桩旁,偶遇刚试驾海豹的王女士。她说,以前觉得电动车长途不靠谱,结果珠三角跑下来,比想的稳多了。她这种亲身体验的反馈,恰恰折射出现在比亚迪等品牌推体验式消费的策略真的开始生效——尤其是在县城及小城市,那个4千多销售网点真没白搭,很多地方能直接去体验、订车,这点是传统燃油车时代难以想象的。
但产能这坨麻烦蟹拦路狼一样,始终没解决。长沙工厂的三班倒,拼尽全力,结果库存还比平时少三分之二,有点惨不忍睹。李总监拿数据跟我聊,说如果年底前能把月产稳定提到五十五万台,明年还能坐稳头把交椅。不过特斯拉和吉利绝不会闲着,扩产动作正火热。你看,假如比亚迪交车期一拖再拖,少则两成用户直接可能流失换牌,这事儿真让人心烦。
前面我一口气说了这么多订单的威力,可能听起来像是狂欢节,但细想下来,用户真正关心的点只有一个——啥时候能提车?深圳的陈先生刚抢到仰望U8L,说着说着就发牢骚了,通知给的交付时间是明年五一,等得太久了,论坛上不止他一个人在琢磨,如何跟经销商锁死交付时间,好防止再被无限期拖延。
我刚才还翻了下笔记,发现不少小细节也挺有意思的。销售那端确实积极配合客户,订单系统一直响个不停,可产能这边靠人力堆,加班上三班,机器一天运转个不停,都难以缓解供不应求的局面。这让我想起以前写研发供应链的故事:你可以把研发想象成做饭,供应链就是买菜,要是菜市场没肉没菜,厨师再能干也得饿着肚子,有时候厂方一派生机勃勃,客户侧却得忍着饿焦灼等待。
补个更正哈,先前我说比亚迪能卖三十万台那是基于数量估算,实际因时段差异和区域差距大,可能会有所波动。毕竟,刚好赶上年底促销和多个新产品发布叠加,订单集中爆发。不过这不影响整体趋势,就是产能终于跟不上了。
这是不是产线没正常运转?有朋友笑问。我倒是觉得可能性不大,毕竟三班倒、机器日夜跑的干劲儿摆在这,这情况更像是需求太旺盛导致的排产瓶颈。仰望U8L哪怕订单没多少,交付时间拖到明年五一,那绝不单是产线问题,更深层次可能是零部件供应、质检流程慢、物流环节积压,一条链子耽误一块都能羁绊。
国内车企尤其是比亚迪,跟国外自主品牌差不多,供需博弈就是老难题。你壳厂能拼命挤生产线,零件厂好了又遇物流紧张,电池厂手头又跟不上……(这段先按下不表,太复杂了)。同价位其实还有特斯拉Model 3、蔚来ES6在抢用户,后者提车时间倒不是特别长,体验和服务不同,客户群体偏年轻化。比亚迪的优势是车型全覆盖、价格有竞争力,缺点是部分车交付周期过长,太磨人。
临场算个粗活,想象一台车成本里面,按行业通行的估算,单车物流环节成本约占5%—7%,如果交付周期延长一个月,仓储和金融成本随之增加,假如单台车综合成本攀升一两千块钱也不稀奇。理想没错,成本却真紧绷。销售最不想的就是好不容易签了单,车迟迟到不了,客户潮水般流失那才是灾难。
我有点嫌麻烦,跟你分享这些数据和细节,好在你能感受到真正职场里的火拼味道。你觉得,这样的市场情况下,比亚迪还有没有什么神操作能暂时化解这波产能瓶颈,甚至变压力为优势?毕竟,用户等待的煎熬,最终还是得靠实车来兑现。
话说,订单体量这么大,难道不怕出现售后服务跟不上吗?毕竟车交得多,维修保养和渠道支撑也要接地气才行啊。你有没有碰到过提车难、维修难的真实故事?分享一下呗。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