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得说,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火得不行。这两年,谁还不认识那个特Y了?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Model Y的销量轻松过万,占了国产新车销量的前列。说白了,买的人多,价格也没涨多少(大概在26万到30万这个区间浮动),其实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挺实惠的。支持一下,特斯拉对中国员工的福利做得不错,觉得真诚。外国资本家还不黑人家,挺难得。
刚才翻了下蔚来的笔记,李斌那句话还历历在耳:Model Y的定价比预期要高。老李说得没错。你看,按特斯拉的成本逻辑,Model Y的出厂价,可能低于30万。值得一提的是,特斯拉的制造工厂效率近几年提升很多——这就像我们在餐厅点菜,厨师效率高,一个菜能快做好,成本就能下降。
我在想啊,随着产能不断扩大,特斯拉的价格还能往下压。其实这不奇怪,看产业链,电池、钢材、整车装配,大部分都是高效的流水线作业。比起传统车企,特斯拉的供应链更像快递仓库,订单多、反应快,成本自然就低。你别总把价格当成仅仅品牌溢价,其实关键还是技术和规模。
最近,我在朋友圈看到有人说,未来Model Y入门版可能会降到十几万?这听起来有点悬,但我也不无猜测,毕竟产能提升的价格压缩,好像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难不成,特斯拉真能平民化到这个程度?我猜的,但也有点半信半疑:价格靠你我都能接受,销量自然水涨船高。
蔚来还能坚持多久?——这问题我经常想。你说,蔚来车子确实做得不错,智能化、颜值都不输人。可问题在于,盈利,或者说能活多久,不能光靠消费者和热情撑着。成本得低,销量得上去,否则在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博弈中,很容易被压扁。
我特别记得去年年底,客服的小伙伴跟我说:我也不知道公司还能撑多久。说完我还笑:你看老板们的利润表,亏得都快成国际笑话了。每次和业内朋友聊天,我都觉得,蔚来最难克服的,是盈利能力这个硬伤。研发投入大,供应链成本高,渠道推广还得烧钱——不自觉地,脑海里浮现出一个烧钱大王的标签。
不能全扔锅盖。蔚来的车子确实聪明,把人性做得更贴心一些,像我之前试驾时那次,车内温控、导航的反应速度,都让我觉得,技术在那儿摆着。关键是买的人买得开心。这样的体验好,能不能直接转化成盈利?我心里还没有底。
有个细节打断了我的思路——我刚才翻了翻相册,看到去年新车交付的照片。那些车堆得像工地,客户等待验收的笑脸,有点像蒸蒸日上的感觉。然后我就想:是不是所有的车企都得经历这个拉长待售期的阶段?还是说,有哪家能像特斯拉一样,靠规模快点赚到钱?这个行业,不就是走钢丝吗。
你说,下一步蔚来该怎么走?是继续高端养品牌?还是走价格战?我觉得,价格战很难赢。就像我那位朋友说,蔚来价格标得太高,很多潜在客户转投特Y。我还在想,特斯拉如果能持续降价,蔚来也得考虑降到哪一刀,才能保持竞争力。
有个疑问:蔚来何时能真正实现盈利?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正在那条不算宽的跑道上。这条路上,有资金的支持,有政策的扶持,也有技术的壁垒。就像十年前,苹果的iPhone第一代,也不是就能大卖,很多产品都被质疑,可它靠着精细的用户体验,一步步走到今天。
百公里成本怎么算?我心里大概估算一下,新能源车平均电费、动力总成消耗,算下来,或许比传统燃油车便宜二三块钱每公里。这个视情况而定,但在成本控制方面,特斯拉比国内多数本土车企都强——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地方的加油站都被充电桩占据了。
你觉得,蔚来的投资焦虑会不会像之前的某某车企一样,随着时间慢慢解决?还是说,行业刚好处在那种拐点——即盈利难、烧钱快、供应链很紧张?我自己还在观察,没想过,所谓的未来会不会比我预想的还要糟糕。
行业这么大,内卷也好,竞争也罢。其实有时候我觉得,汽车行业就跟一场长跑。有人跑得快受伤,有人跑得稳到终点。蔚来能不能坚持下来,吃到最后一口肉,真不是我一个人能说了算的事。
你呢?觉得,几年的努力能带来收获吗?还是说,市场一变,所有都得重新打算盘?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