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车市可能会发生一场不小的变动,这事说大不大,说小也没法忽视。尤其是如果你正准备买车,甭管是新能源还是传统燃油车,这些信息你可一定得知道。
2016年我们刚接触新能源车的时候,是不是觉得短短几十公里的续航都挺稀罕?现在回头看那时候所谓的百公里续航,真是“刻骨名心”的低门槛呀。但明年,可就完全不一样了,直接进入了配置和价格的“大洗牌年代”。我不瞒你,车价变化倒不一定大,但想找性价比超高的低配版本,可能会有点“费劲”了。
说这事得从明年的购置税新政聊起,我们大体梳理了一下,它的核心点是: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半的额度更有“门槛性”。简单点说,就是只有15万以内的车能减半,但偏偏,新政还加了不少细化要求——比如车的亏电油耗不能过高,续航不能太低,电耗也有“大门槛”。你看着这几个硬条件,放眼市场,对现存车型可真算“下狠手”了。
你听这“梳理”结果,可能得吓一跳,110多款现有车型,明年估计得从市场消失,真不是危言耸听。其实头部车企像比亚迪,这阵子动作就很频繁了,直接提前行动,从年初到年尾,按着新政策的条件来了个全面调整。
聊到这儿我得插一句,你可能还不熟悉比亚迪这波操作对整个行业的影响有多大。拿比亚迪宋Pro举例子吧,老款指导价10.28万,新款也是10.28万,但续航直接从75公里提升到130公里,隶属SUV的各新款续航表现都拉高了差不多一倍。更别提轿车阵营的秦PLUS和秦L,续航从55公里和80公里分别提升到128公里,堪称“飞跃的速度”。你可能会问,这续航提升方向没毛病,那其他配置咋处理呢?小心了,这里就埋了重点。
其实呢,值得关注的点是入门版车型的逐渐“收缩”。比亚迪这样规模化更新后,你选一个入门版车不见得还是之前那种只看价格的简单选择。比如之前可能入门版有三款,明年可能就只剩一款。而高版本的车型呢,虽然指导价差不多,但除了续航提升,还加了哪些东西?像悬挂升级、车身颜色推新,还有智驾系统,这些细分配置,尤其是中配和中高配车型里表现得更明显。
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个微妙的企业策略,那就是很多车企为了迎合政策或者干脆为市场压力所迫,不得不在配置和价格上“重新考试”。这可不是简单的加减乘除问题,而是“花式权衡”的艺术。像比亚迪这种供应链运营主导型车企,它的自研自产能力给了它转弯的资本,但其他腰部乃至尾部车企就没这么轻松了。
如果你留心汽车行业的这些变化,不难发现,明年的局势已经很明显了:配置换价格,续航换价格,谁也只能在这些里头“抉择”,反正车子水准涨不上去的话,价格会给它补足一部分差距。但你要指望在明年用今年的预算买一样配置的车,抱歉不太现实。
最后说个题外话,也不是只有坏消息。虽然门槛提高了,但消费者拿到手的车,整体素质是有进步的。车企的压力传递下去后淘汰了一批跟不上政策和需求的车型,老百姓买车时“货比货”的体验会更清晰些。尤其是像比亚迪这样的头部车企,它的标杆效应说真的几乎在引领行业转型的风向。这话放这儿,不夸张吧?
所以明年的买车人得做好心理准备,对车价有个稍微上浮一点的认知别太纠结于入门版的价格优势。这年代车不像以前了,便宜只是选车的一个维度,配置、续航这些也得好好掂量掂量,这样买完车才能真正“不扎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