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略到交付:大众汽车集团最新车型重磅亮相2025年进博会

四十年时间是一瞬间?这句话对大众汽车集团与中国合作伙伴来说,堪称真实写照。1978年,大众汽车集团与中国携手,在这个东方大国掀起了汽车工业发展的狂潮。一晃眼,四十多年过去,从轿车到智能网联、电动车,从籍籍无名到家喻户晓。如今,每隔两年的进博会成了一个风向标,而2025年的进博会上,大众更是带来了他们最新的汽车技术和产品。这场盛展究竟有何亮点?这个国际巨头在中国市场背后又隐藏了什么样的深远布局呢?今天,就让我们从2025年的进博会出发,一探究竟。

从战略到交付:大众汽车集团最新车型重磅亮相2025年进博会-有驾

不管是电动车、智能驾驶,还是大数据、人工智能,大众汽车集团都选择将“战场”放在中国。这一战略引发了两种截然对立的声音:支持者认为,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有着无法忽略的机会,取决权用“在中国,为中国”的策略是在正确的方向上迈出的坚实一步。质疑者不以为然,有人在问,大众的这一策略是否是“口号比实际动作更响亮”?“智能网联”“电动车”已经听了好多年,可市面上的产品何时才能真正超越特斯拉?这些问题扑面而来,让人不禁想了解更多,但最炸的信息还在后头。

进博会成了大众汽车的秀场,这一次,全体品牌亮相,八款新车型、沉浸式“数字幻方”、先进电气架构,还要在2026年为中国市场推出首批搭载新技术的车。这架势搞得不小,还有亚洲首秀的保时捷911 Turbo S,这款车刷新了纽伯格林北环赛道记录,性能简直让人瞠目结舌。这些并不是唯一的看点,事实上,大众在中国的布局早就超过了“车卖得怎么样”这个层面。他们携手了上汽、一汽、江淮等合作伙伴,逐步从造车领域扩展到了智能网联、电动化以及自动驾驶研发。没错,他们也和小鹏汽车合作,这些年新冒出的小鹏、理想、蔚来等本土品牌,正是中国汽车市场里的“后浪”,让老牌巨头们有一种新的危机感。而这个交锋,到底谁会笑到目前还言之过早。

从战略到交付:大众汽车集团最新车型重磅亮相2025年进博会-有驾

到2025年,大众已经计划推出三款基于新平台的智能网联汽车,辉煌似乎触手可及。但你是否感觉到一些异样的节奏?电动化战略、智能网联虽然好听,但始终离开不了一个关键的问题——时间。从提出智能网联,到真正大规模交付,至少需要几年的研发与技术验证。再看看如今中国本土品牌发展的速度,比亚迪已经完成了新能源领域的全线覆盖,就连奇瑞、长城这些自主品牌也在电动化及智能化上加速突破。大众虽然推出了本土研发平台CMP和CEA,但2026年的交付周期是否已经晚了?这场比赛是分秒必争的。更让人有些担忧的是,尽管大众在本届进博会上强调了“在中国,为中国”的本土化战略,可这种宣传是否能从言辞真正落实到行动,还有待验证。一旁的老百姓看到这些新车,也有可能感慨一句:“反正都买不起,实用才是硬道理。”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这又是一次市场竞争的常规博弈时,大众用最新的技术布局和未来战略切换拔出了最大的一张底牌——押注中国本土研发实力。集团推出了自研的CMP整车平台和CEA电子电气架构。为什么这一点尤为关键?因为这是大众首次在中国针对性开发的技术解决方案,从高级驾驶辅助到区域控制的电气架构,全部是量身定做的。等到新技术回归到“2026交付”,新一代智能网联汽车可能挑战现有的行业格局。甚至,有人预测这套系统未来还将大幅促进中国在全球汽车产业的竞争力。再看保时捷911 Turbo S7分03.92秒突破赛道纪录,这不仅是汽车性能的标签,也代表了技术融入的极限。:这些高大上的科技,是换汤不换药,还是一次彻底颠覆传统定义的革命?谁是赢家?谁会被颠覆?

从战略到交付:大众汽车集团最新车型重磅亮相2025年进博会-有驾

大众雄心勃勃的计划中,有些问题需要思考:“数字幻方”的技术是否真的能实现颠覆性的市场增长?目前电动车领域群雄并起,而消费者对技术的关注,往往是听个响而已,能不能便宜省油才是最重要的。况且,全球汽车业的格局因为市场动荡、供应链不确定性持续变化。2025年的市场环境仍然充满未知。对大众来说,这种局限远非电动车一款产品能解决,中国市场需要的是价格公道、多元选择,而非仅依赖于本土开发的创新方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可能让他们在适应中国市场后面对行业未来的问题上掉以轻心。

大众汽车集团在华的进博会表现堪称一种精心策划的市场营销“高招”:关注中国客户需求,从技术到产品都在展示他们的“实力牌”。这些所谓的顶尖技术能否真正“落地”,能否如战略规划全面实施,才是下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市场竞争不是选秀场,真正的实力需要时间去检验。而究竟是昂贵的电动车抢占头条,还是更多人选择成本优势更高的本土品牌,短期内答案或许并不明了。

从战略到交付:大众汽车集团最新车型重磅亮相2025年进博会-有驾

平心而论,进博会上火热的这些展示更像是一次大企业的表演秀。智能网联车、自动驾驶、沉浸式“数字幻方”,听起来很厉害,可中国用户实际需要的只是让出行变得更简单。于是:你如何看待智能化、电动化的加速发展?是在技术进步的浪潮中体会到希望,还是会担心最终买单的却是让人“吃不消”的价格?评论区聊聊,你怎么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