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路过一家4S店,销售小哥跟我说他们刚推出了增程版。我说不是吧,你们不是纯电的吗?他尴尬地笑了笑,说现在不做增程都不好意思跟同行打招呼。
我突然觉得这事儿有点意思。就像当年满大街都是奶茶店一样,现在好像满大街都在做增程车。
纯电品牌的"增程焦虑"
智己前几天搞了个增程版LS6,半小时小订一万,搞得好像又回到了当初那个增程车随便吊打纯电的时代。紧接着,广汽埃安的亲戚昊铂也坐不住了,赶紧发布昊铂HL的增程版。据说小鹏的增程车也在路上了,工信部那边已经有消息了。
智己、昊铂、小鹏,再加上之前的零跑、深蓝、阿维塔,大家都从纯电阵营杀到增程这边来了。看起来前途一片光明。
但真的是这样吗?
数字不会骗人
我翻了翻乘联会的数据,发现了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就在大A股突破十年新高的时候,增程车的销量却有点不太行。
今年7月,增程车零售销量只有10.2万辆,同比去年下降了11.4%。而纯电车呢?涨了24.5%。
这就像是一个悖论:大家都在抢着做增程车,但消费者却不太买账了。
前几个月的数据也差不多,除了4、5月份问界M8冲了一波销量,其他时候增程车的增幅基本都是垫底的。新势力里纯电和增程的比例,从去年的43:57变成了现在的64:36。
此消彼长的游戏
你看那些销量排行榜就明白了。小米和小鹏这样的纯电势力,因为出了几个爆款,一个月能卖3万多辆,比去年至少涨了两倍。
另一头的问界和理想就有点尴尬了。问界M8确实火了一把,但这一拳不仅打残了理想,另一拳也砸在自己脸上——M8从月销2千到2万,M9却从1.5万掉到1万,总销量和去年比没啥长进。
理想更惨,7月销量同比跌了39.7%。这战绩放在王者荣耀里都要被队友举报的。可能是去年卖得太好了,也可能是高仿的竞品太多,反正L6、7、8、9今年都过得不太舒服。
倒是零跑这个中间派混得不错,这个月交付了5万辆。但你知道吗,这个被叫做"小理想"的品牌,销量增长主要靠纯电。去年零跑的纯电销量就占到总销量的70%,今年肯定更多。C11改款后,纯电销量占比达到80%。最近上市的爆款B01和B10,压根就没有增程版本。
错的不是增程,是这个世界
增程车不香了吗?我觉得错的不是增程,而是这个世界变了。
要怪就怪纯电车越来越便宜了。
我以前在门店干过,深知价格的杀伤力。有人可以为了100块钱的优惠,和销售经理侃上一整天。过去同一辆车的增程版和纯电版能差3-4万,增程的诱惑比社区里听讲座领鸡蛋还大。
2022年的岚图FREE,增程版和纯电版差了整整4万,但除了动力总成,配置几乎一样。那时候选增程简直是明摆着占便宜。
现在呢?差价降到1万左右,甚至越来越多车企选择油电同价。理想i8一波降价下来,配置比增程还香。再想到买增程还要花油钱,增程就只能增加痛苦的里程了。
锂价的锅
导致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是什么?锂价下跌。
过去几年,碳酸锂价格从每吨24万跌到8万,你找遍所有技术指标都找不到回本的信号。电池成本自然就降下来了,电池更小再也不是增程的优势。
续航焦虑的消失
增程剩下的底牌就只有续航焦虑了。但现在买增程车越来越像办健身房年卡——都是用来缓解焦虑的。区别在于健身房会跑路,增程器只发电。
对纯电车主来说,续航好像越来越不是个事儿了。因为充电桩越造越多,甚至有点太多了。
《中国主要城市充电基础设施监测报告》显示,36座主要城市中心城区的平均公共充电桩密度已经达到每平方公里34.3根,差不多1根充电桩对应7台车。这还没算私桩,私桩的数量更多,大约占总量的74.5%。
同时,电池续航还在不断做大。2023年Model Y后驱长续航版的CLTC续航是688km,现在最新的Model Y L加到了751km,Model 3更是干到了830km。
电车完全能满足城市通勤,甚至已经克服了中短距离的长途出行。关键电价还更低。
增程器成了摆设
更有意思的是,很多增程车主开久了会发现,自己其实也没那么需要增程。
2024年理想统计的行驶里程里,纯电驱动里程几乎是燃油里程的两倍。J.D.Power的数据更直接:85%的理想增程车主日常只用150km的纯电续航。
因为充电便宜,能用纯电就用纯电。这么一来,续航焦虑反而又回到这些人头上了。
所以现在的增程车已经不再尊重小电池了。过去理想用52.5度电池换来280km续航,被称为良心。现在这都能被喷太抠。
智己LS6用了66度电池,撑起450km续航;昊铂HL用60度电池,整出350km续航。与其说它们是增程,不如说是抬着油箱的纯电。增程器的作用越来越小,真就成了挂件。
最后的建议
那增程车还能买吗?
这得看你怎么用。增程和纯电的差别,主要还是最后长途出行那一关。如果你是真的焦虑,完全没必要省那点加油钱。如果你是装焦虑,我建议先去趟医院。
增程还会存在很久,只不过它正在回到"过渡产品"该待的位置。就像当年的混动一样,有它存在的理由,但不会是主流。
这个市场就是这么残酷。今天大家抢着做的东西,明天可能就没人要了。不是产品不好,而是时代变了。
增程车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跟风比创新更危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