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的事情,说白了挺现实的。你看吧,去年统计,国内汽车市场整体下滑了大概8%,主要还是咱们普通人买车负担太重。尤其像我家这种普通家庭,买车不是个玩字,而是真实的生活需求。
我记得跟朋友聊过,他有个同事,去年花了将近十五万把车卖了。那车是买的时候花了十六万,五年前开的博瑞,开的特别细心。别人问他为什么卖,他说车越开越不值钱,尤其是在国内二手车市场。
其实我猜,他的想法挺实际的。那车贷还了三年,基本把贷款还完了(我估算的,因为他没有明说),但车一卖,几万块就少了,更别提那些养车的小钱——保险、保养……总感觉花了几年努力,最后换个清点账本的结果,除了车贷还清,没剩下啥。
这让我想到一种普遍现象——很多家庭都是这样。低首付买车,刚开始觉得轻松,结果每个月还款像个无底洞。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听说一些4S店会提供低首付,只要几千块就能提车,但月供可能得五六百,一年到头也还不了几万块。等到贷款到期,可能车早就开出新车味了。这个过程,确实像是在借钱买个未来。可实际上,很多人其实压力也不小。
是不是有人会问:那为什么还会有人买呢?除了一些面子因素,尤其是年轻人,刚工作,觉得车是身份的象征嘛。但我也在想:真的值得为了面子,欠下那么多债?(这段先按下不表)
回来我自己的小观察。我家车也快满十年了,开了远景,落地才7万多。记得看车的时候,队友想要买个十万块左右的车,我就觉得这种预算,买个普通车就挺合适了。我虽然不懂车,但我看车主要还就是为代步。能遮风挡雨,接送孩子OK就够了。这点上,我只想方便实用。
我跟朋友说过:咱们能用的车就行,不需要特别高端。他笑笑,表示有时候也觉得买高配车图个面子,但现实中:省下的钱还是实实在在的留在口袋里。这几年钱不好挣,谁还愿意为了虚幻的面子掏腰包。
其实我还真没细想过,为什么有些人宁愿把钱投在所谓的豪车上,结果到头来却一堆负债、压力巨大。这种现象是不是跟朋友圈的炫耀文化有关?还是说盲从的一些心理作祟?我倒觉得,真正喜欢车的人,应该会更注重实际需求和未来的保值率。
说到保值率,我粗算过,国产一些普通车【大概】百公里养护成本在0.6元左右,整体看来,开个十年,虽然油耗和维护成本会上升,但车的剩余价值也在慢慢降低。这也是为何很多人觉得,买车不应只看新鲜感和面子——尤其看着二手车市场价格变动,可能一年比一年血本无归。更别说那种二手车陷阱——修理费高、里程统计不准,买人家被折价的车的风险不小。
不由得问:我们到底为何会把高端车品牌、豪华配置,视作成功的标志?这也让我迷思——我自己也曾幻想过,万一有天我能换个大点的SUV,觉得有面子。但这到底值不值得?(这段又跑题了)很多标准看似硬碰硬,其实背后都绕不开心理需求。
还有个细节——我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宽裕,父母省吃俭用,攒了一年才买了辆二手车。那会儿,谁都知道车kids没那么多钱造出来的,买车更像是一场理性投资。现在倒也变了,买车似乎变成了炫耀的资本。但我在想:真正的幸福,还是不是值得?是不是我们过度追求外在的东西后,会忽略那些真正重要的小事?比如陪孩子玩会儿游戏,或者和家人散步。
(这段又跑题了,算了)不过说回来,车这东西,说到底还是工具。用得舒服、用得自在,才最值。
我还记得有位修理工跟我说:这车开了3年,基本就是个‘废铁’,保养也正常,就扯悠悠的。他说这句话时,满脸的无奈。其实我想,他说的没错,很多车买回来后,基本上不能算资产,反倒是个负担。但也有人,靠着车卖一手好价钱,把旧车折价的部分又变成了新车的首付。市场也是个奇怪的东西,有时候看似贬值,其实也藏着淘金的线索。
我觉得,买车除了考虑用心之外,还得考虑比如那辆博瑞,开五年。其实我估摸着,以二手车市场的规律,估价也差不多还是50%左右。要是真的想保值,就得考虑车型、品牌和保养惯。我想,普通家庭要想在高消费中找到平衡点,不妨就是货比三家,别被标签左右。
话说回来,今年又出新款了,研发的动向让人心里琢磨,有没有可能说不定下一款车,又会刷新价格标签?我知道,这个问题之前有人跟我问过:买车值不值得?,其实没有绝对答案。就像我那时候买远景时,基本没有未来升值的想法,只是觉得买个合适自己支出范围的车,踏实用着就行。
对了,提问:你们觉得,是不是买车更多是心理炫耀的成分?还是生活实用占大头?我自己还在思考中。那辆博瑞开了几年后,从二手市场卖掉,又是一段故事,或许还会遇到另一个喜欢旧车新主的人。
总之吧,买车也不是个简单的事。高消费,讲究的其实是量力而行。你说呢?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