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诱用户“入局”、令领导满意,某车企销量数据造假被曝光!
新能源汽车的江湖,最近两年,真有点让人看不懂。
奇迹。每天都在上演。
问界M9,均价55万,月销连续破1.5万辆。
小米SU7,上市18小时,大定超24万辆。
这些数字,像不像神话?
可背后,有多少真实?又有多少,是精心编排的剧本?
新车发布会刚结束。
几个小时后。
“小订破万!”“大定两万+!”的海报,立刻刷屏。
朋友圈、微博、抖音,全在传。
仿佛一夜之间,全国人民都在抢着下单。
但……真是这样吗?
吴佩老师最近在社交平台说了一句话——
“很多‘小订过万’的策划,发布会前几个月就定好了。”
一句话。揭开了行业遮羞布。
为什么造假?
两个字:入局。
再加两个字:哄人。
消费者看到“万人疯抢”,心里一动——
“这么多人买,肯定错不了。”
于是也跟着下定。
殊不知,自己正被推进一个早已设计好的“局”。
人性,就是这么简单。
趋同心理。从众效应。
车企和广告公司,拿捏得死死的。
可订单从哪来?
发布会前,内部“自购”一波。
员工、家属、合作方,一人刷几单。
系统后台,数字蹭蹭往上涨。
再雇一批水军,在社交平台造势。
“刚下定!”“排队三个月!”“犹豫了一下就没现车了!”
情绪,就这么被点燃。
你以为是市场选择。
其实是剧本推动。
更讽刺的是——
这些数据,不是为了真实反映市场反馈。
而是为了……让领导高兴。
发布会结束。
领导问:效果怎么样?
团队答:小订破万了!
领导笑了。
KPI有了。奖金稳了。
至于后续交付?
那是半年后的事。
谁管?
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
这话,太准了。
几个月后,进入平销期。
真实销量露馅了。
月销几百台。
甚至几十台。
和当初“破万”的豪言,天壤之别。
可那时候,谁还记得?
信息洪流,早就把当初的“喜报”冲没了。
新车型天天上市。
新话题天天爆。
没人回头翻旧账。
几年前,某新势力宣称——
72小时订单破6万。
结果呢?
一年销量,连6万的一半都没到。
事后,全网删稿。
装作没这回事。
可伤害,已经造成。
那些早早下定的用户。
提车时发现——
别人在狂欢。
自己在等。
等产能。等排产。等一个永远不来的“现车”。
他们才是最无辜的。
也是最沉默的。
数据造假,真的没人管吗?
法律上,其实有空子可钻。
“小订”是什么?
是意向金?还是定金?
很多品牌故意模糊概念。
你说我造假?
我可以说这是“意向订单”,不算正式购买。
文字游戏。玩得溜。
但消费者不懂这些。
他们只看到“破万”两个字。
就以为是爆款。
就以为自己抢到了“未来神车”。
我们真的需要这么焦虑吗?
新车一出,就必须立刻下定?
怕错过“首发福利”?
怕没有现车?
可你有没有想过——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一定最香。
可能是最痛的。
冷静点。
别被数据绑架。
真正的爆款,不需要“喜报”来证明。
时间会给出答案。
看看特斯拉。
早期从不搞“订单秀”。
Model 3发布后,全球排队。
那销量,是实打实堆出来的。
再看比亚迪。
月销30万+,从不喊口号。
财报一出,所有人闭嘴。
反观那些天天“破万”的品牌。
有几个,真能持续三个月销量过万?
寥寥无几。
所以——
下次看到“小订破万”的海报。
别急着激动。
先问一句:
这是真的吗?
还是,又一场精心策划的“表演”?
行业在进步。
但有些底线,不能丢。
数据可以包装,口碑不能。
用户可以被忽悠一次。
两次。
但第三次?
没人会再信。
当所有品牌都开始“造数据”。
真实,反而成了最稀缺的资源。
谁能守住底线。
谁,才可能走得更远。
别忘了。
车,是拿来开的。
不是拿来炒的。
用户要的,不是“网红车”。
是一辆,能安心开三年、五年,甚至更久的好车。
现在。
你还相信“小订破万”吗?
……
我想,你心里,已经有答案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