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刷手机看到新闻,说俄罗斯突然不让卖咱们的东风、福田、解放还有汕德卡几款大卡车了。我第一反应是,啥情况?不是前两年卖得挺火吗?怎么一下子就卡脖子了?
禁令是2025年7月30号出的。
俄罗斯技术监管局,直接点名12款中重型卡车不准进也不准卖。
车型列了一堆,像东风DFH4180、福田BJ4189、解放CA4250和CA4180、汕德卡ZZHS、还有福田M4L底盘这些全在名单上。
理由呢?刹车慢、噪音大、安全带固定不牢、防护装置缺胳膊少腿、电磁干扰有问题、排放数据对不上,车内还检出有害物质超标。
听着挺严重是不是?可问题是,这些车早几年就通过认证了。
在当地跑得好好的,拉煤拉木头拉油罐,一趟趟来回西伯利亚都没出过大事。
现在突然说有隐患,要召回已经上路的车。
工贸部长阿利哈诺夫还公开讲,有些车根本不能上路。
这话一出来,我心里咯噔一下。
表面看是查安全,细琢磨时间点太巧了。
中国品牌在俄重卡市场占到27.6%,快三分之一了。
汕德卡一家上半年就卖了近4000辆,占14.2%;解放2000辆,7.1%;东风1200辆,4.4%;福田五百多辆,1.9%。
加起来七千七百多台,势头正猛。
偏偏这时候出事,轻型车没事,专挑我们强项下手,这选择性执法味儿不对。
再说整个市场也不行。
2025年上半年,俄罗斯重卡总共才卖2.8万辆,比去年跌了55.9%。
经济不景气,工业增长才1.4%,基建项目砍了一堆,租赁合同作废两万份。
本土企业卡玛兹和GAZ日子难过,销量掉18%,工厂都开始减班了。
他们压力大,政府就得想办法。
从2024年10月起,进口车回收税提到70%到85%。
今年8月又出第1118号法令,报废税涨1.7倍,一辆中国重卡得多掏1.2万美元。
再加上这次禁令,明摆着护犊子。
克里姆林宫自己人都承认,汽车业太依赖中国供应链,有战略风险。
其实回头咱们能打进俄罗斯市场,本来就是个意外机会。
2022年西方车企像戴姆勒、沃尔沃全撤了,空出来的窟窿没人填。
我们冲进去,价格实惠,皮实耐用,物流链条立马稳住。
2024年全年卖了13万辆,占当地总销量六成五,中重型更是干到七成。
今年上半年2.8万辆新车里,我们占了1.3万辆,快一半了。
前五名车企四个是中国牌子,重汽、陕汽、一汽、东风联手拿下超五成份额。
可人家长久吃香,本地厂就不乐意了。
卡玛兹去年销量下滑18%,今年上半年整个重卡市场又跌60%。
政府坐不住了,赶紧给补贴,设了个200亿卢布基金帮他们升级生产线,目标2030年国产化率达到90%。
一边打压进口,一边扶自己人。
这招熟啊。
但他们也清楚,完全甩开中国不现实。
毕竟现在连乘用车市场,咱们份额也从60%回落到55%,本土只升到35%以上。
想彻底替代?难。
我听说他们从去年就开始收灰关,2024年6月堵中亚那些绕道卖车的灰色渠道,10月提税,今年再出禁令。
一步步收紧,态度变了。
但中俄合作大局还在,贸易总额照样涨。
他们需要我们的投资,也希望我们去建厂,给地给政策。
对中国车企来说,现在得两条腿走路。
短期先别慌,赶紧改车型,重新测一遍,争取早点过认证回来。
俄罗斯那边冬天零下四五十度,车子启动困难,材料脆,这些都得专门调。
以前可能测试没做到位,现在补课还来得及。
长远光出口整车不行了。
得在当地搞组装,把零件运过去,图拉新区就有计划落地。
这样既能避开关税,又能融入本地产业链,还能创造就业,人家欢迎你。
我也想过,这事说到底不是谁对谁错。
俄罗斯要保自己的产业,咱们也要拼海外市场。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但只要彼此还能合作,就没必要撕破脸。
我个人觉得,这波禁令看着吓人,其实是提醒。
中国制造走出去,不能再靠低价冲量了。
质量要硬,本地化要做深,合规意识要提前。
不然今天是你,明天也是你。
我们不怕竞争。
怕的是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
俄罗斯这一脚踢过来,疼是疼了点,但也踢醒了人。
该改的改,该建的建,路还长着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