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的德系车和现在的德系车有什么区别?固步自封,必被淘汰!”
“一台发动机用十年!屏幕还是旋钮控制,这就将被淘汰的日系汽车”
“常年产品不更新,产品力差国产汽车数代!合资汽车将被降维打击”
“没有大屏幕、没有智能驾驶,合资汽车还能打吗?”
“合资汽车止步不前,自主品牌弯道超车!还用合资车的你是疯了吗?”
……
在国产汽车和合资汽车数十年来的拉锯战中,相互“diss”基本成为常态;可是现阶段的“diss”正如理想汽车近期所遭遇的事情——已不是针对品牌、产品和技术的对比和激烈评价,而是将合资汽车整个车系的用户视为“老古董”“古墓派”或者更难以启齿的人物角色。笔者认为这样的评价是不恰当的,只不过合资车企往往不会用自主品牌的手段去堵媒体的嘴,进而才有诸多标题如上述内容的图文或视频资讯。
有网友发来了一些,期望笔者讲一讲。
该怎么讲呢?
如果讲实话必然会被贴标签,但是现在的自主品牌有些“跑偏”了。
在一部分自主品牌忠实粉丝的眼中,合资汽车已经是“诺基亚式”的落后产品;可是以2024年全球汽车集团公司销量排名来看,正是这些落后产品主导全球汽车市场。
来看数据:
丰田,1082万辆
大众,903万辆
现代起亚,723万辆
Stellantis(PSA&FCA),541.5万辆
通用,600万辆
比亚迪,427万辆
福特汽车,390万辆
本田汽车,380.7万辆
日产汽车,334.9万辆
吉利控股集团,333.7万辆
全球三大汽车消费市场分别为中、美、欧,其次还有印度、南美、东南亚、澳大利亚等地区;国产汽车出口销量表现也是比较理想的,但目前主要还是面向除北美市场以外的其余市场,在欧洲的德国、法国、意大利等汽车工业强国里的市场占有率也并非有多高。
可是全球十大车企里有八家是老牌车企,只有比亚迪和吉利汽车是本土车企;而比亚迪和吉利在本土市场的销量远远超过出口销量;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如果说国产汽车代表新潮流的话,全球范围内能接受新潮流产品的市场份额还是相对较小的。
客观上还是那些被视为“诺基亚式”的汽车产品更受欢迎。
为何会是这样的结果呢?
再讲一个客观事实:汽车产品在任何国家或地区都是奢侈商品,即便是在美国或欧洲发达国家也不例外。
这就是“诺基亚式”汽车产品更受欢迎的原因。
可以说对于真正理性的汽车用户而言,汽车是不需要也不应该频繁换代的;因为任何一款产品在推出新款之后,其老款的价值都必将缩水;如果其新款产品的升级力度较大且同时伴有价格下调的话,老款产品则基本成为“垃圾。”
可不论是美国人、欧洲人还是日本人,其换车的时候都是考虑到旧车价值的;其购车预算是“旧车抵扣部分+剩余车款”的组合,如果旧车的价值过于低的话,其换购新车的规划则有可能推迟,甚至会失去再换车的能力。
反之,如果一款汽车产品的技术迭代周期足够长,基本重叠汽车用户平均换车周期的话;对于车主而言则能有效降低换车压力,也就是保证旧车的价值让车主减少损失。
这样的汽车产品难道有什么不对吗?
不是用电机驱动的汽车就必须高频率换代,特斯拉一年改款、两年换代过吗?
有些观点认为电动汽车需要频繁换代,因为只有持续提升车机算力和辅助驾驶平台算力,才能驱动技术持续进步。
然而相信没有谁会否认特斯拉汽车在电动汽车市场中的优势地位,包括技术优势。
但是Model 3和Model Y在上市多年后也只是进行外观和内饰小改,而同期推出的国产电动汽车基本都已换代至少2次左右!而特斯拉的纯视觉辅助驾驶技术在目前看来还有本土品牌效仿,其设计理念造就了一批跨界风格的国产SUV。
总结:
汽车产品不应该是电子产品,绝非快消品!在任何国家或地区里,汽车都是高端商品,更换周期是一定要足够长的;否则就是在透支汽车消费群体的能量;而国产电动汽车似乎正在向电子产品转型,这是脱离实际的做法,高频率改款换代看似是驱动技术进步,实际也会造成换车群体的观望情绪。
再者现在的所谓智能汽车(家用车)已明确不具备自动驾驶能力。
剩下的不过是带有一个或一些屏幕的座舱。
这些屏幕的作用和手机有什么区别?
无非是可以控制车窗升降、空调开关等功能罢了。
理论上只要开放端口,用任何智能手机都可以实现相同的功能;也就是说现在的汽车本可以是“功能汽车+智能手机”的组合,却非得把平板电脑安装在汽车上去“炫最基础的技。”这样的智能水平还不具备颠覆性,汽车还是汽车,核心功能还是代步。
合资汽车没有固步自封,两相对比与取舍,某些自主品牌应当多感受“长期主义”四个字的真正内涵。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