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极星汽车,那可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
曾经,它头顶“车圈顶级富二代”的光环,背后站着吉利和沃尔沃两座大山。风风光光去纳斯达克敲钟,一亮相就说要干翻特斯拉。
结果呢?八年过去,巅峰对决没看着,极星自己先趴下了。
今年上半年,净亏损快12亿美元。6月份在中国卖了几辆?你一只手都用不完——6辆。
惨到什么地步?连吉利掌门人李书福都公开吐槽,说现在想找点极星的负面新闻都难,因为压根就没人关心了。
新能源这赛道,倒下的牌子不少。但没谁像极星,手握一副天胡好牌,最后打得稀烂,输到裤衩都不剩。它的故事,简直是商业失败的活教材。
上来就要当大哥结果成了小透明
极星的野心,一开始就写在脸上。它要做新能源界的保时捷、法拉利。
2017年,第一款车极星1,混动GT轿跑,价格直接捅破天。中国市场定价145万人民币。
什么概念?当时公认的霸主,特斯拉最顶配的ModelX,也就卖135万。
极星一上来,就比老大贵10万。还玩限量,全球一年就产500辆。那架势,好像明天就要被抢光。
可惜,市场不傻。一个刚出生的牌子,凭什么?就凭你是沃尔沃生的?
结果,极星1凉得透透的。每年500辆的限额,大概率一天都没卖满过。2021年,就草草停产了。
第一仗打输了,极星赶紧掉头。不搞超跑了,咱走亲民路线。
2020年,极星2来了。定位从百万级直接跳水到三四十万,对标特斯拉Model3。
这次,车是便宜了,但质量成了个天大的笑话。
车主们刚提车没几天,就发现这车开在路上会突然“罢工”,直接失去动力趴窝。这可是要命的缺陷。
舆论炸了锅,极星只能紧急召回。新车上市就召回,脸都丢尽了。但这只是个开始。
从2020年到今年,极星2成了召回名单的常客,返厂维修比OTA升级还勤。
有媒体统计,它的召回率是行业平均水平的三倍。这车的设计和制造,到底是谁在负责?
质量烂成这样,还谈什么销量。上市三年,全球才卖了不到10万辆。人家的对手Model3呢?一年就卖了50万辆。再说对标,自己都觉得脸红。
两次失败,彻底把极星搞蒙了。轿跑不行,那就搞SUV。于是,70万的极星3和30万的极星4又来了。结果,还是没人买账。
最逗的是,折腾了一大圈,现在正在设计的极星5和6,你猜怎么着?又要回去做轿跑和超跑了。据说极星6还想重回百万豪车俱乐部。
八年,一个轮回,又回到了最初的起点。一个品牌最怕定位不清,极星这么来回跳,唯一的成果,就是让大家彻底忘了你是谁。
瑞典人动嘴中国人跑断腿
产品定位一团乱麻,背后的管理更是烂到了根上。
极星总说自己是“全球品牌”,想同时吃下中美欧三大市场。步子迈得太大,结果扯着了蛋。除了在老家欧洲有点声音,在中美这两个最大的市场,它几乎就是个隐形人。
尤其在中国,这个内卷到极致的修罗场。新车像下饺子,价格战往死里打。极星这种定价死贵、产品平庸的“洋品牌”,根本活不下去。上半年只卖69辆,市场已经给出了答案。
为什么在中国败得这么惨?说白了,中国团队就是个摆设。
一位前员工透露,他们的工作节奏,完全被瑞典总部遥控。
开个会,得等瑞典那边上班。发个邮件,得等瑞T典那边回复。等决策下来,黄花菜都凉了。这种效率,在中国市场就是自寻死路。
更离谱的是,工厂明明在中国,有些建材非要大老远从瑞典运过来。又费时又费钱,图啥呢?
瑞典总部死攥着权力不放,中国团队人心惶惶。八年换了七个CEO,平均一年多就换一个。今天刚来的领导,明天可能就走了。这种环境下,谁还谈什么长期规划。
想赚全世界的钱结果两头都赔
中国市场一败涂地,美国市场也好不到哪去。
特朗普政府搞的贸易战,从中国生产的电动车出口到美国,要交100%的关税。等于一辆车运过去,价格直接翻倍,还卖给谁?
唯一的办法,是在美国建厂。但这又掉进了另一个坑。
在美国建厂,成本高上天,再也享受不到中国成熟的产业链红利。绕开了关税,又被制造成本卡死了脖子。
一边是打不进去的市场,另一边是停不下来的烧钱建厂。
极星在全球搞了6座工厂,产能巨大,但一年才卖不到5万辆车。平均一个工厂一年就几千个订单,机器开着都嫌费电。
这种“大炮打蚊子”的模式,让亏损的雪球越滚越大。从2020年到去年,四年累计亏了超过51亿美元。
去年一年就亏了20亿。算下来,每卖一辆车,就要亏掉超过4万美元,折合人民币30多万。卖一辆,亏一辆保时捷。
家底再厚,也经不起这么败。到去年底,极星的总负债已经远超总资产,早就资不抵债了。
结语
眼看这个“败家子”一步步掉进深渊,亲爹沃尔沃也受不了了。
今年2月,沃尔沃宣布大幅减持股份,把这个烂摊子甩给了吉利。
对吉利来说,这真是个烫手山芋。但为了保住这个能出海的牌子,也只能捏着鼻子继续输血。
就在今年6月,李书福又紧急注资了2亿美元。这钱不是投资,是“续命费”,保住它的上市资格,别被踢出局。
靠着输血,极星也许还能再撑一阵子。但一个靠补贴过日子的品牌,终究没有未来。
新能源这条路,从来不是有钱有爹就能躺赢的。
特斯拉的成功,靠的是技术和专注。比亚迪的崛起,靠的是对市场的洞察和速度。
极星的悲剧,给所有人都上了一课。不管你背景多硬,没有清晰的定位、过硬的产品、高效的管理,最终都只会被市场无情地抛弃。这个故事,值得每个造车的人,反复读上几遍。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