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回来,你有没有发现现在买车和以前根本不是一个路子了?
车企动不动就给点“惊喜”,但这惊喜往往不是甜的,就是那种柠檬精的酸涩。
前些日子,特斯拉Model 3的“怀挡”消失了,然后方向盘拨杆也被悄悄挪走过。
那阵子,网上讨论热度比某些娱乐八卦还高,车主和围观群众纷纷喊话:这谁顶得住?!
突然间,拨杆低调归位,悄悄上线,大家还没来得及开心两秒,又被告知想要想用,得多掏2499元。
谁说科技是用来给生活添彩的?这波下来,有点像是“生活添了道坎”。
车界老油条们一合计,感觉自己买车像逛菜市场,随时都被“明码标价割韭菜”。
说真的,这事儿也真有点意思——你想要的高级,就给你减掉一点基础配置,那你要是惦记人性化,得再掏钱包把它捞回来。
所以,问题来了,这是一场什么操作?
自动驾驶梦一场,还是说,科技的壳子下,其实藏了一台割韭菜的收割机?
咱们一步步拆开说。
首先,最初特斯拉取消拨杆那会儿,明面上打的招牌是“更高级的自动驾驶、更简洁的内饰、更极致的未来体验”,全靠方向盘的两个小按键来解决一系列基础操作。
你会不会觉得这听起来很未来?像很酷的新科技?
没错,最开始的确吸引了一波喜欢尝鲜的用户。
但慢慢的,问题就冒出来了。
尤其是那些有过十几年驾驶经验的老司机,总是对着方向盘支支吾吾半天。
开个车还得低头找按钮,还得推理这一按会干啥。
想开转向灯还得双手五指分伸直再小心翼翼地点击,万一手指粗一点,按错了又是一场“马路真人秀”。
而且紧急变道或进出匝道的时候,本能地去找拨杆,结果,空空如也,只能尴尬收回。
真有一种“高科技陷阱”的滋味。
官方说取消拨杆是为了更智能化,实际上很多人发现,这种极简反而成了“极难”。
不少车主干脆在论坛发帖——特斯拉你咋不干脆给我装个触控屏小电视?每次变道都点菜单,那不是更有科技感吗?
再说回来,特斯拉官方一直在描绘自动驾驶美好愿景,马斯克曾经信心满满的推销:“拨杆没了,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动驾驶。”
结果,这些年过去,FSD那个宣传的全自动驾驶离落地恐怕还得翻几番进度表。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拨杆没了,自动驾驶却毫无音讯,车主们等来的却是手忙脚乱的新难题,每天都在努力适应这些“高科技操作”。
其实,就像某段子说得那样——你不是在适应高科技,是在适应车企的脑洞。
人们想要更安全、更方便,结果却催生了更多吐槽和疑问:“我的手不是你的鼠标,凭啥转向灯还让我点?”
再看看这次拨杆回归的方式,真是堪称一出“车企大戏”。
不是官方免费送回人性化体验,也不是大家吐槽之后真心悔改,只是悄悄上线,定价2499元。
你要还是那个啥“极简风”的忠实粉丝,当然可以继续忍着按键操作;但那些已经“习惯性怨念”的用户,终于盼来了拨杆,却得再掏一大笔钱买回来本来属于你的操作方式。
这招简直比“买点咖啡续命还得多加钱”还精致。
有网友当场吐槽:“说好让我们体验未来,结果连现在都体验不到!”
更有大胆的车主觉得这事儿像极了“买水果还得额外加皮”——明明曾经免费,现在叫你花钱加购回归本能。
你品,你细品,话里话外透着一股子精明劲儿。
这不是简单的用户体验调整,更像是一次平台经济学上的“变相涨价”。
而且这2499到底贵不贵?
有的车主说,这都够买一套高级音响了!
在汽车圈,这样的价格换个基础零件,如果不是被捆绑在“便利”“安全”这样的标签里,真的很难让人心甘情愿接受。
有人调侃道:“这拨杆是不是镶了钻?”
更现实的是,其实这拨杆本身在很多传统品牌里一抓一大把,至于非要新潮、高端、定价两千多,不少人直呼买回了情怀也顺便买了“发愁”。
咱不知道特斯拉工程师是不是在做“功能简化实验”,但结果却是让原本喜欢科技的新粉和老派老司机都怨声载道,成了又一个品牌口碑槽点。
其实细想这事儿,特斯拉这几年最牛的一点,就是一边疯狂推陈出新,一边又死死攥着“增值业务”这颗定时炸弹,不动声色就能把用户变成“二次消费”的活靶子。
以前是辅助驾驶付费,现在倒好,连本来该有的操作逻辑都能单独定价。
这波骚操作,仿佛在用商业课本上的“分层定价策略”活生生给大家上了一课。
有钱你就换拨杆,没钱就体验未来键盘侠——简直让人浮想联翩,是商业进化的终极模板吗?
网友议论纷纷,谁也说不清到底是用户自找的,还是企业自嗨的。
科技升级原本是件好事。
车辆操作的变革也是进步的象征。
但进步不该让基本操作变得这么费心吧?
有些科技创新就像是游戏里的隐藏关卡,玩家原本以为会升级装备,结果却发现需要充钱解锁基础操作。
谁都懂,品牌要赚钱,要创新,但这钱掏得是否合理,也决定了用户能不能继续“真香”地支持你。
而且车企的这种“边体验边收费”的玩法,在其他领域早已见怪不怪。
比如手机厂商,取消附送充电器然后让你买“大礼包”,或者软件自带功能也掏钱解锁VIP体验。
现在轮到汽车了,把物理拨杆变成数字产品一样增值销售,这个趋势恐怕以后会越来越普遍。
就像网友说的:“你以为只是特斯拉,其实整个行业都在研究‘如何把本来属于你的东西变成收费项’。”
你说这要是以后方向盘都变成选配,大家会不会都要为一套“基础操作”买会员?
但话说回来,总有人还是愿意为便利和安全买单。
毕竟开车不是开玩笑,转向灯的操作直接关乎驾驶安全。
有些用户宁愿花钱换回拨杆,也不愿在关键时刻手忙脚乱地找按钮。
从这个角度看,特斯拉其实也是在满足市场需求,毕竟吐槽归吐槽,买单的还是有人。
但价格高低、体验是否真能改善,这又是另一回事。
一场关于科技与人性的较量,说到底还是谁能把用户需求玩明白谁就是赢家。
特斯拉这回算是把“争议”和“利润”都收得满满的。
要说真相,拨杆这事儿说明了两点。
一是科技不能盲目的“极简”,更不能无视使用习惯,毕竟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二是商业从来不会错过让你多掏钱的机会,而消费者也越来越精明:不是所有“创新”都真香,真香也不代表不心疼钱包。
所以,究竟是韭菜,还是“科技玩家”?
大多数人其实没得选,只能边吐槽边适应,边买边用。
这现象未必只是特斯拉一家的独角戏,也许正是新时代消费体验的“常态”。
细品这事儿,感觉哪里都能找到现实影子。
科技、商业、人性、消费,各种交融,复杂得很。
拨杆能不能回来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消费者越来越懂得“用脚投票”。
真香的东西,贵也有人买;真坑的套路,一喊打就能引起共鸣。
未来别说拨杆,指不定还有啥配置会分分钟变成“选配宝贝”。
但生活嘛,总得有点调侃和自嘲,不然就太苦了。
对于2499元的拨杆补装,你觉得是“科技归来”还是“韭菜谁都能割”?
如果你是这波Model 3的车主,会选择继续“键盘侠”还是回归老派操作?
评论区见,咱们一起聊聊!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