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中国车市现油电共生格局燃油车销量持续上涨,新能源换电模式发展面临机遇与挑战
我一直觉得,咱们中国车市的这个局面,真是有点奇妙。咋说呢?去年到今年,燃油车竟然开始连续4个月增长。去年8月甚至还涨了13.5%。东北那边的市场份额,比前个月多了8个百分点。这个数据,确实让我有点惊讶。你知道为什么吗?曾经大家都觉得新能源会一骑绝尘,燃油车要凉凉了。结果今年的表现,反而很坚挺。这得归功于啥?政策起了不小的作用——但市场实际情况也在发生转变。
我认识一个修车师傅,他说:现在油车进门的次数比去年多了,大伙儿换新车都选了个‘实在’的。这句话其实总结了当下的趋势。去年以旧换新补贴范围扩展到包括了国四排放标准的燃油车。此前很多人觉得,牌照、二手油车什么的,未来都没戏了。现在反而用补贴把换车成本降得更低——最高补贴1.5万元,简直像打了鸡血一样刺激。你换车成本降低,通常能激起一批温水煮青蛙式的消费者行动。
然后,价格战也打得火热。去年九月,燃油车促销力度高达23.9%,连续10个月都在20%以上。你想想,一辆家用的轩逸,先前还要卖7万元,现在降到6到7万元之间。豪华品牌的车型,也走起了价格战,降价超10万。这个价格优势,短时间内很难被突破。消费者看在眼里,觉得便宜点,性价比不错,就买吧。毕竟,新能源车涨价或者延期交付的奇闻不断,让很多用户对燃油车的信赖又回来了。
但你别以为燃油车回暖,全靠价格。极端天气也是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去年冬天,新能源车在东北的续航缩水到40%左右。那边的气温,一降到零下20度,电池表现就立刻跳水。还记得我一朋友说:开电动车去东北,车窗一结霜,灯光也变暗。偏远地区加油站密度高得多,电动车充电桩的覆盖率却还在啃老。我翻了一下资料,三线城市甚至农村地区的充电基础设施,普遍不到30%的覆盖率。这段时间,新能源车的续航和安全问题,依然是核心拦路虎。你知道,动力电池召回原因中,31.3%的问题都跟安全有关,这还不算全部。
这就很有意思了。很多人可能没注意到——当下,电动车盈利大都很难。去年上半年,除了比亚迪和特斯拉,其他厂商几乎都在亏损。利润线悬在头顶,就像悬在天上的达摩克利斯剑。你要问我,为什么?其实也一点不复杂。研发成本不断上涨,研发流程越搞越复杂,供应链压力又大。比亚迪的刀片电池自己研,成本还能控制点;不过大部分企业还是依赖零部件供应商,供应链博弈不断。你能感觉到吗,这就如同生活中买菜,越是基础的东西,越难做到完全自主。
这个时候,换电成了破局的一线希望。蔚来公司不断扩大换电网络——到2025年8月,超过3000个换电站,跑马圈地似的布局,现在换电已经变成一种新标准。宁德时代也推出了EVOGO品牌,和多家车企合作,共同推广换电车型。为什么大家都看中了这个?你猜猜,只要换电站多,用户就不用担心续航焦虑。比如说,车电分离,电池可以自由搭配。满载出行的成本会降低,车辆维护、回收、梯次利用,都变得更轻松。
换电技术也有烦恼。比如行业标准还没有完全统一,建站成本高得惊人。以前我在业界听人家说,标准不统一,几家吃饱饭的换电公司就会互相抢市场。你说,哪个企业愿意投入这么多资金,结果还要面对政策摇摆,这就是个难题。大家都希望未来能有行业充分统一的标准出现,也许政策起到关键作用,否则换电大概还得拧巴一阵。
在这个油电共生的时代,政策的定调其实很清楚。它传达的信息是:燃油车与电动车,是并行不悖的。这意味着,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汽车市场会继续互相试探。消费者、车企、政策制定者,谁都不能单方面主宰这个局面。其实我有个小猜测:如果国家不继续补贴电动车,或者加大对汽油的税收,谁笑,谁哭?
(这玩意儿我没细想过,但逻辑上说得通——没有补贴,电动车销量可能更受限制。)
你会怎么选择?城市里开电车,长途还是油车?有人说用途第一,我也同意。新能源车在大城市的便利很明显:我刚才翻了下朋友发的相册,那些充电桩密密麻麻,走到哪里都能充。而土路、偏远山区,还是油车更靠谱。尤其在极端天气,新能源的续航缩水严重,电池安全隐患也在不断放大。有人会问:换一台混动的车,会更稳妥吧?我猜也不一定。有些地方没有明确标准,要是偏爱电动还是油车,恐怕都要偏心一段时间。
对你来说,这场油电共生的大戏,最大的看点是什么?是续航、成本,还是未来的行业格局?我这次总结了几项:一是新能源的安全、续航、盈利问题还在,但换电正逐渐成熟;二是燃油车依然有市场,因为用得惯、就放心。但这里面似乎藏着个矛盾:如果政策偏向纯电,油车还怎么站稳脚跟?反过来,油车还能继续豪迈多久?就像有人调侃的:油车和电车,要不要携手并进才行。
你觉得呢?这场车市的双轨并行模式,会持续多久?或者,你有新想到的解决方案?
(这段先按下不表……)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