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但凡关注汽车市场的朋友们,恐怕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比亚迪的降价消息似乎就没停过。
从年初的“电比油低”口号喊出,到后续一系列车型的价格调整,比亚迪仿佛化身成了一位不知疲倦的价格斗士,一次又一次地在汽车市场投下重磅消息,让同行感到压力巨大,也让咱们普通消费者看得眼花缭乱,心里直盘算。
很多人心里都会冒出一个大大的问号:比亚迪这到底是怎么了?
是车卖不动了,心里发慌才不得已降价促销,还是说这背后藏着一套我们普通人看不懂的深层战略?
这事关乎着不少家庭的购车决策,今天,我们就来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用大白话好好分析一下。
要理解比亚迪为什么频频主动降价,我们首先得把目光投向它那庞大的生产能力和同样宏伟的销售目标上。
时间拨回到2021年,那一年可以说是比亚迪命运的齿轮开始加速转动的一年,其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开始呈现爆发式增长。
从那以后,比亚迪就一路高歌猛进,在国内市场的销量榜单上长期占据着头把交椅。
为了匹配这种惊人的市场需求,比亚迪做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建设生产基地。
我们听听这些名字:深圳、西安、长沙、常州、合肥、抚州、济南、郑州,再加上襄阳,足足九大生产基地,如同一支支庞大的舰队,分布在中国的大江南北。
这九大工厂意味着什么?
它意味着比亚迪拥有了极为恐怖的生产潜力,但也同时意味着巨大的成本支出。
一座现代化的汽车工厂,从土地、厂房、生产线到机器人,都是以百亿计的投资。
工厂建成后,每天的设备折旧、能源消耗、数万名工人的薪酬福利,都是一笔笔实实在在的开销。
这就好比开了一家超大型的餐厅,后厨备足了山珍海味,雇佣了上百名厨师,那它就必须保证每天都有足够多的客人前来就餐,否则食材就会不新鲜,厨师就会闲置,每一分钟都在亏钱。
比亚迪的九大基地就是这九个超大型“后厨”,它们需要海量的订单来喂饱,才能维持高效运转,摊薄成本。
再来看看比亚迪为自己设定的销售目标。
以2024年为例,虽然官方对外公布的目标是在2023年302万辆的基础上保持增长,但市场和业界普遍认为其内部目标要远高于此,甚至有传言说是要冲击400万辆的年销量。
我们不妨来做一道简单的算术题:如果目标是400万辆,平均下来每个月就要卖出超过33万辆车。
然而,根据公开的销售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比亚迪的月均销量虽然非常亮眼,但距离这个理论上的月均目标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
这个销量和宏大产能之间的差距,就构成了比亚迪降价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压力。
产能已经准备就绪,目标已经设定,就像一艘已经开足马力的万吨巨轮,它不能轻易减速。
因此,通过降价来刺激市场需求,让更多的消费者下定决心购买,以此来消化掉庞大的产能,确保工厂不停转、工人有活干,就成了一个最合乎逻辑的商业选择。
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些关于比亚迪工厂减少加班的传闻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它不行了,而更应该看作是它为了平衡生产与销售节奏而进行的主动调整,而降价,正是促进销售这一环的关键动作。
当然,光有降价的压力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有降价的底气。
市场上那么多汽车品牌,为什么偏偏是比亚迪能如此果断、如此大范围地掀起价格战呢?
这就不得不提比亚迪最让对手感到敬畏的核心竞争力——强大的垂直整合能力。
这个词听起来可能有点专业,但说白了其实很简单,就是造车需要的大部分关键零部件,比亚迪都尽可能地自己生产,不依赖外部供应商。
我们可以打个比方,同样是开餐馆,别家餐馆的肉、蛋、蔬菜、调味料,可能都要从不同的批发市场采购,每一项的价格都由别人说了算,哪个环节涨价,他的成本就得跟着涨。
而比亚迪这家“餐馆”呢,它不仅有自己的厨房,甚至还有自己的农场、养殖场和调味品加工厂。
一辆新能源汽车最核心、成本最高的部分,就是电池、电机和电控,俗称“三电”系统。
比亚迪大名鼎鼎的刀片电池,是自家研发生产的;被称作“电车大脑”关键元件的IGBT半导体芯片,它也能自己造;电机、电控系统,乃至车内的空调、车灯,它都拥有自己的配套产业链。
这种“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模式,给比亚迪带来了巨大的成本优势。
当其他车企因为上游电池原材料涨价而焦头烂额,或者因为全球性的“缺芯”问题而被迫减产时,比亚迪的供应链和成本控制却相对稳定得多。
因为核心部件的成本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它的单车利润空间就比需要大量外购的同行要厚实。
因此,当它决定降价时,它有足够的空间来操作。
比如,当它把一款车型的价格降低两万元时,对它而言可能只是利润薄了一些,但对于那些需要高价外购电池和电机的竞争对手来说,如果跟进同样幅度的降价,很可能就要面临卖一辆亏一辆的窘境。
这就是比亚迪敢于率先发动价格战的底气所在,它的降价不是一种无奈的自残行为,而是一种基于自身强大实力的主动进攻。
弄清楚了比亚迪有降价的压力和底气,我们再往深一层看,就能发现其降价背后更为宏大的战略意图。
这绝非简单的清库存或冲销量,而是一场目标明确的“阳谋”。
首要目标,就是加速对传统燃油车的替代进程。
比亚迪非常清楚,它今天最大的竞争对手,并非其他新能源品牌,而是保有量巨大、用户习惯根深蒂固的燃油车市场。
过去阻碍许多人选择新能源车的一大障碍就是价格。
现在,比亚迪通过“电比油低”的策略,直接将价格的利刃砍向了同级别的合资燃油车。
当一款插电混动轿车,比如秦PLUS DM-i,其入门价格比同级别的丰田卡罗拉、大众朗逸还要低的时候,就会在消费者心中引发一场深刻的思考:“花同样的钱,我为什么不选择一款用车成本更低、科技配置更高、驾驶体验更安静平顺,而且还能享受绿牌政策的新能源车呢?”比亚迪正在用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也就是价格,来重塑市场的消费观念,撬动燃油车的根基。
它的目的,是把整个汽车市场的蛋糕从燃油车那边抢过来,而作为引领者,它自然能分到最大的一块。
其次,比亚迪的降价也是在加速行业的洗牌,扮演一个“清道夫”的角色。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野蛮生长后,赛道上挤满了形形色色的参与者,其中不乏技术积累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品牌。
随着国家补贴政策的全面退坡,市场竞争回归到了产品力、成本控制和品牌力的硬碰硬。
比亚迪发动的这场价格战,极大地提高了行业的生存门槛。
那些没有核心技术、无法形成规模效应、严重依赖外部融资的品牌,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会感到举步维艰,生存空间被急剧压缩。
这个过程虽然对一些企业来说是残酷的,但从整个行业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却是一次去芜存菁、优胜劣汰的健康调整。
只有经历过这种“内卷”风暴的洗礼,最终能站稳脚跟的中国品牌,才能真正成长为具备国际竞争力,能够与全球汽车巨头一较高下的强者。
综合来看,比亚迪的连番降价,是一个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复杂决策。
它既有源自庞大产能和宏大目标的内部压力,也有基于垂直整合带来的强大成本优势的底气,更包含着颠覆燃油车市场、引领行业洗牌的深远战略考量。
这一切都发生在一个金融市场对其高增长抱有期待、国家政策又在引导行业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宏观背景之下。
因此,我们看待比亚迪的降价,不应只看表面的价格数字,更应看到这是一家领先的中国企业,在全球汽车产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所展现出的雄心、魄力和高超的战略布局。
这场由它引领的变革大潮,才刚刚开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