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沃XC70超纲测试,改写碰撞标准,安全无死角守护

咱们平时买车看车,估计耳朵都听出茧子了,各种安全碰撞测试的“五星好评”满天飞。

看多了,大家心里可能都会画个问号:这些测试,会不会都是车企们提前知道了考题,专门做好了准备去应付的“开卷考试”?

毕竟,测试里撞的都是标准化的墙体或者障碍物,可咱们每天开车上路,遇到的情况千奇百怪,万一哪天运气不好,不是撞墙,而是撞上路边一棵孤零零的树,或者一根电线杆子,那时候,广告上说的“五星安全”还靠得住吗?

沃尔沃XC70超纲测试,改写碰撞标准,安全无死角守护-有驾

这个问题,其实就是汽车安全领域里一个很核心,但又常常被大家忽略的问题:标准测试和真实事故之间,到底有多大的差距?

最近,沃尔沃就用一次行动,把这个问题摆到了桌面上。

他们进行了一项非常特殊的碰撞测试,叫“中心柱碰撞测试”。

听名字可能有点绕,但说白了,就是模拟汽车失控后,车头正中心直直地撞上一根细柱子的情景。

需要先说明一下,原文里提到的测试车型是“全新XC70”,这其实是一个小小的误会,XC70作为一款经典的旅行车,实际上已经停产好几年了。

从测试的背景和车辆特征来看,这次接受考验的,更可能是沃尔沃最新的纯电动旗舰SUV,比如像EX90这样的大块头。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对于一台电动车来说,碰撞不仅关系到车里人的安危,还关系到底盘下面那块又大又贵的电池,能不能保得住。

咱们来仔细琢磨一下这个测试到底有多“狠”。

想象一下,一辆两吨多重的车,以每小时50公里的速度,所有力量都集中起来,撞向一根直径只有25厘米的钢柱。

这是什么概念?

咱们初中物理都学过,压强等于压力除以受力面积。

当受力面积变得极其微小时,压强就会变得无比巨大。

打个比方,同样是用力,别人用手掌推你一下,你可能只是晃一晃;但要是换成用一根针来扎你,那后果可就完全不一样了。

这个中心柱碰撞,就相当于用一把锋利的“尖刀”,精准地刺向汽车车头的“心脏”地带。

这种事故在现实中非常致命,因为它完美地避开了车辆前部为了应对常规碰撞而设计的最宽、最结实的防撞梁区域,而是直接攻击最薄弱的环节。

沃尔沃XC70超纲测试,改写碰撞标准,安全无死角守护-有驾

沃尔沃就在他们那个花了十亿瑞典克朗建造的哥德堡安全中心里,真实地还原了这一幕。

当那台全新的电动SUV冲向钢柱的一刹那,考验的是汽车工程师们几十年来积累的全部智慧。

在不到一秒钟的时间里,车辆必须完成一系列极其复杂的动作。

首先,车头最前端的结构要像“牺牲品”一样,主动地、有秩序地溃缩、变形、破碎,通过这种“自毁”的方式,把巨大的冲击能量吸收掉,并且尽可能地向车身两侧分散出去。

然后,保护着驾驶舱的那个由超高强度硼钢构成的笼式车身,必须像一座堡垒一样,顶住残余的冲击力,保持完整不变形,为车内的乘客留出宝贵的生存空间。

这就像是既要有一个柔软的拳击手套来缓冲,又要有一个坚硬的头盔来保护,两者缺一不可。

从最终的结果来看,沃尔沃交出了一份近乎满分的答卷。

车头部分撞得面目全非,但这恰恰说明它完美地完成了吸能的使命。

而从A柱开始的整个驾驶舱,结构完整,车门甚至可以正常打开,这意味着救援人员可以第一时间接触到乘客。

更关键的是,作为一台电动车,它底盘上的电池包在经历了如此剧烈的撞击后,安然无恙,没有发生任何变形、泄漏或者热失控的迹象,彻底打消了人们对电动车碰撞后电池安全的顾虑。

车里的四个假人,分别模拟了不同身材和年龄的家庭成员,传感器传回的数据显示,他们受到的伤害值都远低于致命标准。

这场堪称“魔鬼级”的测试,证明了这台车在面对极端危险时,依然有能力守护生命。

看到这里,我们当然要为沃尔沃这种对安全近乎偏执的追求鼓掌。

这个品牌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就无偿公开了三点式安全带的专利,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可以说,安全已经融入了它的血液。

当很多品牌都在比拼谁的屏幕更大、谁的加速更快、谁的内饰更豪华的时候,沃尔沃还在默默地升级它的碰撞实验室,研究那些发生概率不高但致死率极高的事故场景。

这种精神,是值得整个行业尊敬的。

沃尔沃XC70超纲测试,改写碰撞标准,安全无死角守护-有驾

但是,朋友们,当我们把目光从瑞典哥德堡拉回到我们国内,会发现一幅更让人振奋的图景。

如果说沃尔沃是那个不断提出“超纲题”的严格老师,那么我们中国的汽车品牌,就是那群不仅能解出难题,甚至开始自己出题的“学霸”。

他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定义着汽车安全的高度。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比亚迪的“刀片电池”。

当年它发布时,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针刺穿透测试”。

用一根钢针直接刺穿电池单体,这和沃尔沃的中心柱碰撞在原理上异曲同工,都是用一个极小的点去攻击一个关键的部位,考验其在极端压力下的稳定性。

当那根钢针穿透电池,而电池既没有冒烟也没有起火时,它给所有对电动车安全心存疑虑的消费者,都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这不就是中国版的“超纲测试”吗?

它直接解决了用户最担心的核心问题。

再看看我们的造车新势力。

比如AITO问界,他们在测试自己的旗舰车型时,除了完成国家规定的所有标准测试项目,还自己“加戏”,搞出了一个让很多同行都捏一把汗的“重卡夹击”测试,模拟小车被两辆大货车前后夹击的真实场景。

这种测试,在任何国家的标准里你都找不到,但它却源于中国复杂路况下血淋淋的教训。

还有像理想、蔚来等品牌,他们不仅在车身用料上不计成本,大量使用航空铝和热成型钢,把车身造得像个移动堡垒,更重要的是,他们把思路打开了,认为最好的被动安全,就是通过强大的主动安全来避免碰撞的发生。

通过激光雷达、高清摄像头和强大的芯片算力,让车辆拥有“预知”危险的能力,在事故发生前就主动刹停或避让。

这种从“被动挨打”到“主动预防”的思路转变,以及敢于直面本土化、极端化事故场景的测试方式,背后体现的是中国汽车工业整体的崛起和自信。

我们不再是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的学生,我们拥有全球最庞大的汽车市场,拥有最复杂的交通环境,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第一手的、宝贵的数据和经验,让我们有能力、有底气去定义更符合我们自己国情、甚至引领全球的安全标准。

沃尔沃的这场测试,像是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了关于汽车安全极限的又一轮思考。

而我们欣喜地看到,在这场关乎生命的赛跑中,中国品牌已经从跟跑者,逐渐变成了并跑者,甚至在某些领域,已经有了领跑的姿态。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