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威马汽车五年规划,看车企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从威马汽车五年规划,看车企面临的风险与挑战-有驾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浪潮中,威马汽车曾是备受瞩目的 “造车新势力四小龙” 之一,如今,威马汽车公布了未来 5 年的发展规划,试图重回赛道,再次引起了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这一规划不仅承载着威马的复兴希望,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来审视当下车企普遍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威马汽车的 5 年规划看似宏伟,充满雄心壮志。根据规划,2025 - 2026 年为复兴阶段,今年 9 月复产 EX5 和 E5 车型,确保年产销 1 万辆,争取 2 万辆,收入 10 - 20 亿元,并布局泰国 KD 工厂,开拓海外市场,2026 年实现 10 万辆量产。2027 - 2028 年进入发展阶段,年销量目标提升至 25 - 40 万辆,高阶辅助驾驶车型量产,同时启动 IPO 筹备。到 2030 年的跨越阶段,挑战 100 万辆产量目标,实现营收 1200 亿元,构建智慧出行生态圈。同时,未来 5 年将推出超 10 款新产品,覆盖多个级别和车型品类,技术路线涵盖纯电动和增程式。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威马汽车在实施这一规划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棘手的风险与挑战,而这些问题也是当下众多车企共同面临的困境。

首当其冲的是品牌信任危机。威马汽车此前因资金链断裂,陷入停产、停薪风波,经营和业绩压力剧增,2019 - 2021 年净亏损合计高达 174.35 亿元。在这期间,店面大面积关门,售后体系崩溃,消费者遭遇维修无门、车机停更、App 瘫痪等问题,对品牌的信任度降至冰点。即便如今宣布复产和规划未来发展,消费者心中的疑虑仍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比如,在浙江绍兴开网约车的威马车主郑女士,车买了不到半年威马就破产,应有的售后权益全无,即便传出复产消息,她对该品牌的信任度依旧不高。对于车企而言,品牌是立足市场的根本,一旦品牌形象受损,重建信任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时间成本。

从威马汽车五年规划,看车企面临的风险与挑战-有驾

技术创新与升级的压力也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技术迭代日新月异,电池技术、自动驾驶技术、智能网联技术等不断突破。主流车型续航普遍突破 600 公里,激光雷达、800V 高压平台成为新标配。而威马此前因发展停滞,产品技术逐渐落后。虽然规划中提及智能网联、电池管理系统升级,新电池包能量密度提升等,但从实验室数据到量产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车企若不能持续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技术研发,紧跟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就很容易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激烈的市场竞争更是让车企们举步维艰。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头部车企优势明显。比亚迪年销量达 400 万级,吉利、长安、长城等也稳居 100 - 200 万规模,市场份额被这些头部企业大量占据,二三线品牌的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威马汽车要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实现销量的跨越式增长,难度可想而知。此外,市场上不断有新的参与者加入,如小米、华为等科技企业跨界入局,带来了新的技术和商业模式,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资金短缺也是横亘在车企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障碍。威马汽车重整主体债权总计超过 148 亿元,另有超过 112 亿元的暂缓债权,虽有战略投资人后续持续投资超 100 亿元,但要实现 5 年规划中的目标,包括复产、扩大产能、技术研发、市场推广等,资金缺口依然巨大。对于车企而言,资金就如同血液,一旦供血不足,企业的各项业务都将陷入困境。而新威马的投资方深圳翔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与宝能存在关联,宝能自身也面临严重的财务困境,截至 2025 年 6 月,深圳市宝能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被执行总金额超 500 亿元,这也为威马的资金注入增添了不确定性。

供应链的稳定性同样至关重要。长时间的停产导致威马汽车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受到严重影响,如今虽已完成对 215 家历史供应商的联络,但仍有少数供应商存在历史遗留问题。并且,要实现未来的产能目标,需要稳定且高效的供应链体系作为支撑。若在零部件供应环节出现问题,如供应中断、质量不稳定等,将直接影响生产进度和产品质量,进而影响企业的市场声誉和销售业绩。

从威马汽车五年规划,看车企面临的风险与挑战-有驾

综上所述,威马汽车的 5 年规划虽然展现出其重振旗鼓的决心,但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品牌信任重建、技术创新、市场竞争、资金短缺以及供应链稳定等多方面的风险与挑战。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威马汽车的困扰,也是整个汽车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共同面对和解决的难题。对于威马汽车而言,要想在 5 年内实现规划目标,需要在每一个环节都精心布局、步步为营;而对于其他车企来说,也应从威马的经历中吸取经验教训,提前做好应对,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谋求生存与发展。

#威马汽车公布5年发展规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