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赛道暗潮涌动:中国新能源车企的技术突围与市场格局新变”

1250万辆,这是今年国庆黄金周每天奔跑在中国道路上的新能源汽车数量。如果我们再把这数据细化,那就意味着,每一秒钟都有14辆新能源车以“绿色速度”划过大地。这是中国汽车工业从传统燃油到新能源转型的里程碑。今年假期结束后,这个以往会被车企们晒成绩单的黄金时刻,却变得异常安静。除了华为和小米发布战报,其他车企选择了保持沉默。为什么?这个最热闹的“智驾赛道”,究竟发生了什么微妙的变化?头部车企突然安静的背后,是风向的改变还是棋局的重新布局?而这转型,又将如何影响普通消费者和技术竞赛背后的中国市场?

“智驾赛道暗潮涌动:中国新能源车企的技术突围与市场格局新变”-有驾

“智驾元年”和“全民智驾元年”,这一字之差,背后却是行业逻辑的改变。在2024年,车企拼的是快速普及率和渗透率,也就是谁能让更多消费者使用辅助驾驶或者某些智能化功能。而到了2025年,思路开始转向技术的极致优化。如果说之前的智驾更像是一场“车海战术”,让大量的用户接触产品、宣传品牌,那么现在,和平表面之下的技术竞争,已经变成拼刺刀的近身肉搏。尤其是在城区这种路况复杂的环境,谁能推出真正可靠的高级智能驾驶技术,谁就可能成为资本和市场的宠儿。那么:城区智驾的竞争,究竟在难在哪里?国外的特斯拉是不是还占据领先地位?中国的玩家,又会如何展开这一场智慧与实力的角逐?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得从问题的源头看起。高速行驶比城区驾驶容易得多,这是行业共识。高速公路上规章秩序明确,行人少,车流稳定,更适合智驾系统发挥。但到了城区就不一样了:突然窜出来的电动车、横穿马路的行人、随时转弯的公交车,还有那些出其不意的施工封路,“选择题”瞬间变成了“开放答题”。过去的“端到端”技术只能依赖采集的实测数据训练模型,但在城区驾驶中,这些数据远不够用,很多复杂场景根本不会频繁重复出现,更难被算法学到。普通人的体验是这样的:“自动模式让我堵车更厉害,停车踩刹车时还差点撞坏我的后视镜,真是买了个赔钱货。”

“智驾赛道暗潮涌动:中国新能源车企的技术突围与市场格局新变”-有驾

在全球范围内,车企们也开始意识到技术短板亟待解决。特斯拉曾经主导的“端到端路线”,虽然推动了技术进步,但显然没能适应所有场景的发展需求。今年以来,中国车企集中在技术创新上发力,比如华为在城区“辅助驾驶”的表现已经超过17%的里程占比。在黄金周的智驾数据战报中,仅华为系的辅助驾驶车辆,就创造了近3亿公里的行驶记录。但这数据背后与传统认知不同的是:城区智驾的平均时速竟还比去年下降了1.5公里。从用户体验到数据表现,智驾赛道的技术“卡脖子”问题已经显现得越来越明显。

今年黄金周,是一场“假性平静”的试验田。车流量创历史新高,然而市场却没有等来各家品牌大动作的战报,相反,人事变动成为行业热点:小鹏更换了自动驾驶部负责人,蔚来也对智驾团队进行了调整。看似风平浪静,其实暗流涌动。为什么品牌选择在这时候沉默?原因可能很简单:过于高调可能会暴露技术上的软肋,进一步让竞争压力加剧。对于依然依赖资本输血的新能源车企来说,公开技术问题只是意味着自断生路。作为消费者,我们是否该为车企的低调庆幸?至少,他们究竟在拼什么、改天换地的智驾变革会否惠及我们,还存在不确定性。

“智驾赛道暗潮涌动:中国新能源车企的技术突围与市场格局新变”-有驾

也有反方的声音正在发酵。有媒体指出,随着技术成本的不断攀升,很多中小车企将面临退出风险。而所谓的“智能驾驶大方向”,是否真的能够改善普通人的驾驶体验仍存疑。如果城区辅助驾驶的速度连手动挡都比不了,那它的价值何在?至于那些热衷于技术内耗的车企来说,避谈短期的利益,只追求未来的种子项目,又是否能真正兑现对用户的承诺?恐怕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谁也无法心安。

就在大家以为技术革新将陷入死循环时,一个新变化却悄然到来。传统的端到端路线因为数据瓶颈面临挑战,于是技术革新全面爆发开来。头部车企分成了三种流派,用比喻来说,如果把智驾比作考试,技术流派的解题思路可以简单理解成以下三种:

“智驾赛道暗潮涌动:中国新能源车企的技术突围与市场格局新变”-有驾

首先是“改良派”。类似学生突然发现做题方法不够好,于是改变学习方式,Momenta通过强化学习技术,让模型“不仅做题,还学会懂题”,在复杂场景中,AI已经能“绕开占道障碍”或者实现夜间避开障碍。

其次是“实践派”。更像那些注重基础的学霸,理想、小鹏通过视觉、语言和动作模式的综合系统——也就是VLA模型,让车能够像一个老司机一样观察、分析和预判路况。比如某路段即便有突发状况,也能实现几十秒的长时序判断,这比单纯靠数据映射要靠谱得多。为此,小鹏等品牌在云计算基础设施上加大投入,平均每秒计算能力达到数十亿次。这种技术的劣势也显而易见,模型性能的提升直接让硬件投入几乎翻倍。

“智驾赛道暗潮涌动:中国新能源车企的技术突围与市场格局新变”-有驾

最后是“理想派”。这些品牌的野心则更大,他们试图研发一种全新的WA模型,打造一个“虚拟数字世界”,让AI能够真实模拟和理解各种驾驶场景。华为和蔚来走的这一技术路线,被认为最接近“人类驾驶员”的最终形态:不再靠车海、大数据,而是以“想象力”代替过去的大量“记忆力”。但现实中,这种技术成熟度低、成本高,想要进入消费者市场可能还需要漫长的等待。

另从技术到资本,智驾赛道的挑战也在步步加剧。“技术领先≠市场赢家”,已经成为车企们无法回避的问题。业内人士指出,现阶段头部赛道的投入门槛已经高到离谱,中小车企许多没有足够的资金搭建算力基础,更别说维持持续升级的模型新流程。部分企业甚至直接退出了市场竞争。

因此,纵观当前业务,车企们正在面对一场集体淘汰赛。如何在民族自主汽车技术创新上实现“从跟随到引领”,才是问题的关键。这正是对中国汽车行业的长期一次深刻的挑战。国内外车企谁能笑到最后?蔚来、华为、小鹏等头部企业,是否能真正实现技术突破或者大模型落地,会成为影响未来5到10年的重要节点。

有人或许会说,技术总会进步,我们消费者只需要等待花钱买搭载最新系统的车就好了。但这种说法显然太乐观了。技术从研发到普及,从初创到成熟,不是所有车企都能活下来的。有人认为VLA很快就能占领市场,也有人觉得WA才是真正的未来,但对于绝大多数品牌来说,“投入不起,就出局”的残酷事实已经摆在面前。所谓的“全民智驾元年”,真的能让每个普通人拥有“未来感”的驾驶体验吗?还是说,终究只有少数品牌才有可能“笑到最后”?所谓全民,只是营销的一个梦?

智驾模式的分化,技术成本的激进投入,会不会最终导致智驾技术不再“全民”,变成少数人的专属?头部车企盘踞市场,中小企业争相退出,市场格局越来越像马太效应的防御战,这究竟是进步还是倒退,怎么选?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