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近20年,亲眼见过无数老司机调整后视镜的姿势,感觉不少人都走心过。说白了,很多人调镜像是凭感觉,没个标准,把大半个视野都挡住。记得有个朋友,去年刚拿驾照,一边练一边抱怨:我这后视镜调好了,可还是觉得盲区多。我问:你是怎么调的?是不是没做过系统调整?他也懒得细琢磨,只是随便用手推推,结果又反复调几次,才勉强能看清。
这个问题其实挺普遍。得到的感觉:估算他们平均调了个1-2次,有些还不满意。实际调的角度可能比我预想的还大——大概35到45度间(估算/体感,样本少),每次调整都差不多。假如把镜子比作梳妆镜,没人会每次都调到完美的角度,反倒容易迷失在差不多好的区域。
你会不会觉得——车内镜那块有点被忽视了?其实它最大的作用是观察正后方,特别是在快速变线或跟车时。很多人调完左右镜,少了细心检查中间。调左右镜和中间镜,其实是两个战场。我自己调整时,曾一度觉得,左右镜偏上还是偏下,怎么觉得视野不对。后来才知道,原来这是个角度调节的小陷阱——有点成见,以为镜子看起来有点偏斜就调。但事实是,调成平仄,就是要让远处地平线在镜子中竟是左右对等的,那样才能确保等尺。
一开始我以为,调完左右镜只要看得清车身,盲区就能减少。结果实际上,最重要的不只是车身,还要注意后轮和路牙的距离。尤其是靠边停车,这个细节一不留神,就会因为视线不准确剐蹭。其实调左右镜的秘诀,简洁说:把车身占1/4,地平线大致居中调整。你可以试试,调完后别急着开车,转头观察一下侧后方车和行人,感觉盲区是不是大了点。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发现我当年拍的调镜过程的照片——很普通,没什么特别的花招,但最重要的是那一刻我终于理解:调整侧镜,还得让折中成为惯。盲区方面:左侧,虽然无法完全清除,但用这个1/4车身、地平线居中的方法,至少能多一些安全感。右侧盲区更该关注点,在调整时,将地平线调得更低点,地面占2/3,天空1/3,这样右后轮和路牙的关系就更清楚了。
但我得承认,这个调法其实是个权衡。很多调镜的人,往往忽略了转头观察。因为感觉调整好了,自己心里就觉得可以了。但事实是,交通中的盲区很复杂,有时候单靠镜子,根本拿不准。你会不会觉得:自己开得久了,变化就多了,盲区似乎自动变大了?我觉得,其实如果每次变线都转头看一下,安全会翻倍。
问题来了,这样调镜还能持续多久不变?我觉得,实际操作中,车轮由于车身震动,后视镜会悄悄偏移一点点。你每个月都要检查一下,调一调才安心。这不,我去年专门为了这事买了个镜面调节专用的小工具,花几秒就能微调。你会不会觉得:麻烦点也挺好,安全感提升不少。
这中间我还发现一个小细节——倒车时,右后视镜经常调得偏低一点,方便观察轮子与路牙的距离。这其实很有用,特别是在坡道或狭窄环境。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到底是自动调节好,还是自己每次都调?自动下翻功能,虽然方便,但不会因为路况不同,每次都需要微调吗?(这段先按下不表)
说到这里,不免又有个疑问:是不是所有车型的调镜原则都一样?其实不尽相同。比如一些车,内后视镜可以调到死角更广,可细节调节还得靠自己不断尝试。有个修理工告诉我:车子越调越细,调镜其实是一门‘手艺’,不是那‘一调就到家’的活。我心想:这比学会长久的摇控空调还需要点耐心。
人生就像调镜子,不断微调,才能看到更大更清楚的视野。这么一想,驾驶其实也是,用心调好这些微调,未来的道路是不是就多一些从容?未来会不会有人发明更智能的镜子,自己调一调就知道最优角度?可能吧,但我更相信,拥有这个手动调节的惯,是安全的基础。你准备好多看几遍自己那份调镜笔记,更好地理解每一个细节了吗?还是直接尽调,等出事时再后悔?我有时候也会嫌麻烦,但转念一想——真要盯紧点,谁还敢说我这盲区就这么多?
还是想问一句:你每次变线前,最后会不会转头一瞥?那一瞬间,或许能帮你少一些差点擦碰。反正,我跟你保证,调完镜子,最想看的,还是那个值得信赖的自己在路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