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小李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给电车插上充电枪,他的理由是“随用随充对电池好”;而隔壁老王却坚持等到电量显示只剩20%才充电,他认为“少充电才能延长电池寿命”。 两人为此争论不休,停车场其他新能源车主也分成两派,谁也说服不了谁。
这场争论引出了一个关键问题:新能源车充电,真的是越勤快越好吗?
电池的“性格”决定了充电方式
锂电池的寿命是按照完整循环次数计算的。 一次完整循环指的是电池从0%到100%的充放电过程,但多次部分充电也会累积计算为完整循环。 如果你每天充两三次电,每次充一点用一点,次数攒够了,电池的健康度也就下来了。
动力电池的循环寿命次数是有限的,例如磷酸铁锂电池可以循环2000次以上,寿命可达十年以上,而三元锂电池的寿命则在8年左右。 如果你一天充三次,那原本能用三年的电池,可能两年就得换了。
电池类型不同,充电策略也大相径庭。 市面上主流的三元锂电池(如特斯拉、蔚来等车型使用)怕过充,高电量易损伤电芯,日常建议充至80%-90%即可,长途时再满电。 而磷酸铁锂电池(如比亚迪刀片电池)耐过充但一致性差,需要定期满电校准,建议每周至少充满一次。
有车主实测发现,经常把电量开到10%以下,1年后续航缩水了15%,相当于少跑了50公里。 而另一组数据显示,长期不使用充电桩充电、仅靠发动机充电的插混汽车,3年内电池容量衰减超过30%的概率是正常用车概率的5倍。
过度充电的隐形伤害
很多人习惯晚上回家顺手插上充电枪,第二天早上才拔掉,认为这样能让电池始终保持“饱满”状态。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长期保持高电量状态会加速电池老化。
当电池电量达到100%时,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会更为活跃。 研究表明,电池长时间处于高电压状态时,内部的化学反应会加剧,促进“锂晶枝”的形成。 所谓的“锂晶枝”,指的是充电过程中锂离子没有均匀沉积在负极上,而是以枝状结构生长。
锂晶枝的形成会刺穿电池内部的隔膜,导致电池短路,甚至可能引起热失控,增加自燃或爆炸的风险。 某品牌售后统计数据显示,长期满电放置的车辆,电池衰减比正常使用快30%。
充满电后不拔枪也是一大隐患。 当电量达到100%时,电池管理系统会强制断电,但插头不拔,电池仍处于“紧绷状态”。 尤其是夏天,充电桩持续涓流充电,相当于给电池“蒸桑拿”,加速电芯老化。
电量耗尽的风险更大
有些车主听说频繁充电不好,便走向另一个极端,等到电量几乎耗尽才充电。 这种“深度放电”行为对电池的伤害其实更大。
当电池电量低于20%的时候,其实已经算深度放电了,长期这样会对电极材料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严重时甚至充不进电。 电池和油箱有着本质区别,汽油是“消耗品”,而电池是“生命体”,长期低电量(低于20%)会让电芯过度放电。
深度放电会加速电池老化。 在电池放电时,负极表面会形成一种叫做“固体电解质界面膜”(SEI)的物质。 但如果经常进行深度放电,这层SEI膜会变得不稳定,加剧电解质与电极之间的反应,进而破坏电池的结构。
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在馈电状态下,如果用发动机给电池“暴力充电”,充电功率远高于家用慢充桩,电池频繁承受大电流冲击,长期如此不仅会使电池容量大幅下降,甚至可能出现电池鼓包等问题。
慢充与快充的科学搭配
慢充就像是细嚼慢咽的饭,电流平稳温和,对电池友好。 快充则像应急的快餐,虽然方便,但老是吃肯定伤身体。
慢充使用交流电,通过车载充电机将交流电转为直流电再充入电池,功率较低,充电时间较长(一般6-8小时),但电流平稳温和,对电池友好。 慢速恒流充电是延长电池寿命的最好方法,尤其对于新购的和长期不开的新能源汽车,一开始要采用小电流慢充电模式。
快充采用直流充电桩,将电网的交流电在桩内就转化成直流电,直接输送到动力电池,可在1小时甚至更短时间内充电至80%。 但快充时电池需承受大电流冲击,会产生较高温度,长期频繁使用会分解电解液,造成电池容量降低。
频繁使用快充,电池容易因为瞬间大电流而产生高温,长期下来会严重影响电池寿命。 研究结果表明,放电电流越大电池容量衰退越快,电池健康度下降越快。 高倍率充电时由于电池内阻的存在,电池温度升高过快,给热管理增加难度,导致电池健康度恶化。
温度对电池的双重影响
环境温度对电池性能和使用寿命的影响常被忽视,但却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锂离子电池的正常工作温度范围为-20℃至60℃,理想工作温度为25℃,此时电池性能最佳。
在冬季低温条件下,电池活性降低,充电效率会受到影响。 而夏季高温下,电池又面临过热风险。 电池温度的变化会引起电池自身参数的变化,如内阻的增加和充放电率的抖动。 当锂离子电池所处的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时,电池性能恶化,导致电池容量降低,电池健康度下降。
夏天暴晒之后不要马上充电,冬天尽量选择白天或者地库这种相对温暖的环境充。 有研究指出,过高的温度或者过低的温度都会造成活性锂离子含量的降低,电极材料结构破坏,金属离子溶出,导致电池容量衰减严重。
温度超过60°C的环境下使用电池,会使动力电池、电机及控制系统散热出现问题,从而导致系统报故障码,严重的会导致电路短路,有引发起火的风险。
找到适合自己车型的充电节奏
一套科学的充电方法应该是:随用随充,避免极端电量,慢充为主、快充为辅,同时留意环境温度。 日常使用尽量把电量维持在20%到80%之间,如果出远门可以临时充到90%甚至满电,但回来后尽量别长时间保持满电状态。
对于家里有充电桩的车主,建议随用随充,充到80%自动停(设置预约充电)。 比如晚上回家剩50%电量,充3小时到80%刚好,第二天通勤足够,电池毫无压力。
路上遇到超充站时,如果是日常通勤,补到80%就走,超充速度快,20分钟就能补300公里,没必要等满;如果是长途赶路,充到100%,但下高速后尽快回充到80%,别让满电状态持续超过2小时。
长期停放(超过1周)的新能源车,最佳电量应保持在40%-60%之间,这是“休眠黄金区”。 太低容易亏电,太高容易自放电损伤。 停放前充到50%,断开小电瓶负极(或开启“蓄电池保护模式”),每周远程查看一次电量,低于40%就补到50%。
磷酸铁锂电池需要每周充满一次校准电压,而三元锂电池则相反。 因为电动车的电量显示虽然看似精确,但实际上是通过估算得出的。 如果不定期校准,可能会导致“虚电”现象,影响实际续航能力,甚至带来潜在的安全风险。
新能源车充电没有绝对的“越勤越好”,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己车型和使用习惯的充电节奏。 车企早在说明书中给出了建议,比如比亚迪汉EV(2025款)官方手册建议日常使用保持电量在20%-80%,每周至少1次慢充校准;特斯拉Model 3(2025款)则提示三元锂电池避免频繁满充,建议充至90%即可。
电池就像车的胃,规律饮食(浅充浅放)比胡吃海塞(过充过放)更健康。 掌握正确方法,电池自然“长寿”,开车也安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