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从专业赛道到生活剧场,比亚迪郑州全地形赛车场打造家庭化汽车新体验
早上九点的大门刚刚打开,郑州西郊的这片赛车场边停着一辆拉着帐篷的面包车,一对年轻夫妻一边下车一边吵着今天谁去买咖啡。旁边是仰望 U8 的展台,穿着拖鞋的小男孩拽着妈妈去水池那边看漂浮车玩“逆水漂移”。附近,还有两个穿着工装的摄影师在沙坡边蹲了半天,只为拍一组尘土飞扬的镜头。赛车场这一天,从家庭琐事和街头烟火气里慢慢拉开序幕。
郑州的赛车场,在本地司机眼里原本是“高冷场子”,很少有人带娃来,但比亚迪最近的做法有点新鲜。场地不仅留出专业越野、漂移环节,还把大片区域布置成露营区,每到周末,帐篷一字排开,大人小孩挤在一起吃煎饼,晒裤衩,到处都是手机拍照的声音。赛道上,男人们排队试驾,女车主玩水池漂浮体验,有位阿姨看了仰望 U8在水里表演,回头用河南话跟孙女念叨:“下雨天都不怕,大水冲不翻!” 不知不觉,赛车场已经变得有点像大型郊区游乐场,有噪音,也有孩子们踩着草地玩耍的碎片化欢笑。
传统意义上的赛车场,定位单一,多是职业车手或俱乐部成员搞比赛。郑州这地儿有点像偷换概念,把技术展示和家庭互动混在一起。安全体验课人满为患,模拟冰道那关最吃香,小学生戴着大头盔学怎么救车,有个东区小学的老师开玩笑说:“不学这玩意,回头冬天家门口都起不来。”午饭时间,露营区香肠烤糊了,大家凑着热水瓶泡面,有一回来了一队拖拉机越野俱乐部,说带来的辣椒酱是兰考自产的,边吃边聊赛车,说起来一百分都能扯到自家大棚怎么种菜。
工作日里,赛车场更像摄影基地。下午三点,沙坡区来了一帮“器材党”,自带三脚架,扎在沙堆上对着比亚迪越野车狂拍。有一次场地里还来了外地车企做团建,现场老师手一挥:“大家分组,谁车陷了谁负责救!”下边几个东北大哥围着沙坑一顿喊,什么“你那车一看就怂”,气氛比城区酒馆还欢乐。晚上收场时,还有环卫队员会合照一张,说这是“郑州速度一日游”,气氛挺家常,像是单位食堂里话多的小哥。
场地浮水池成了最近小红书的热门拍照点,有位女车主发了帖子,上头照片写着“安心漂水,不怕暴雨”。不少人拍夜景,帐篷里烤串,一帮粉丝围在篝火边聊智能泊车技术,讨论停车难,有个上海来的小伙子说:“我家门口小区,比这儿还堵。”赛车体验变成生活谈资,白天是技术,晚上成了故事,本地话、南方普通话、网络口头禅乱入,谁也不觉得陌生。
比亚迪这场跨界实验,最明显的还是把赛车场变成了融合场景。有竞速,有露营,有团建,有技术展示,有生活琐碎。每到周末,“全家总动员”的剧情成常态。爸爸在越野区飚直线,妈妈带娃去体验安全课,爷爷坐着三轮车在观景台听戏,场地外头一排小卖部专卖郑州小吃,好几个孩子吃着烤地瓜边跑边喊,下午三点还有场外“掼蛋比赛”。有位西郊大叔讲:“以前我只看过电视上的赛车场,哪想到家门口能摆摊卖槟榔。”
技术与情感也在赛场上交错。仰望 U8水中稳定漂行,现场观众忍不住合影,旁边有位司机兼“兼职网约车”,边拍边夸:“以后接单遇大雨不用怕。”悬天沙坡区挑战环节有人笑称自己“比车还慌”,但看着抓地力数据,现场就有人挥手比划“这坡下不去就全靠胆子了。”几位工程师在一旁讲解动力系统,有人听不懂,但夜里烧烤时会拿出来“显摆”,说自己“明白点高科技”。
镜头拉回露营区,夜色下帐篷灯光零星,空气里弥漫着烧烤味和青草味道。有人看赛车电影,也有群粉丝追着无人机拍夜景。不远处两个小孩争一根烤肠,大人们聊起白天险情,有老头说:“这地比俺庄头麦田还好玩。”赛车场不再只是速度和机器,而是嵌入了各种各样人的生活状态——从打卡拍照的小情侣,到带孙子体验的退休老人,再到技术控、摄影师、团建爱好者混杂一起,把场地玩得花样百出。
场外流传一句改编的顺口溜:“有车有场有故事,郑州一天不重样。”这些场景不断错位重组,一会儿是测试场地,一会儿是露营派对,再来几句方言插科打诨,谁也说不准明天又出什么新花样。实际上,比亚迪用功能混搭和场景融合,悄悄改变了人和车、技术与生活的关系。郑州赛车场成了大伙儿的“生活剧场”,每个人都能在里头找到新鲜事——有人教娃识路,有人练胆,有人吃烧烤,有人拍大片,大家都讲自己的“汽车段子”。
到了夜深,露营区里锅碗瓢盆的声音还没停。帐篷外阿姨边收衣服边碎碎念:“下回来记得带辣椒酱,别让娃把鞋丢水池。”边上的小伙儿拿着手机直播,信号卡了一下,画面停在烧烤架上咕嘟的油渍。有点像夜市,有点像自家后院,郑州赛车场的夜晚,一半是汽车,一半是生活,剩下的,等下次再说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