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轴距近三米、百公里电耗仅10.6度、标配智能冰箱与主动降噪的中大型轿车,补贴后卖15.98万元——这不是促销噱头,而是比亚迪汉DM-i在2025年10月11日的真实定价。当传统豪华品牌还在用“降2万”博眼球时,比亚迪直接掀了桌子。
这不仅是产品发布,更是一次系统性成本优势的公开演示。它用一台车告诉市场:高端配置不必高价,长续航也能平民化。而这场价格冲击的背后,是比亚迪多年构建的技术与产业链护城河。
比亚迪的低价从来不是“赔本赚吆喝”。其真正杀招,在于从锂矿开采到整车制造的全链条垂直整合。青海盐湖、非洲锂矿、自研IGBT芯片、刀片电池产线——这些重资产布局,让比亚迪牢牢掌控电池原材料成本。当同行还在为电芯价格波动焦虑时,比亚迪已将电池包成本压低30%。其DM-i混动系统成本控制在万元以内,e平台3.0通过CTB技术减少40%零部件,规模化生产进一步摊薄研发与制造费用。这才是15.98万定价的底气。
对比同级对手,这一价格更具颠覆性。特斯拉Model 3虽续航达753公里,但起售价仍逼近20万;小鹏P7智能化出色,却未突破600公里续航瓶颈;蔚来ET5以服务见长,BaaS模式下购车门槛仍需20万。而比亚迪汉不仅提供705公里纯电与1560公里混动双选择,更将“天神之眼”智驾、云辇-C悬架、4.5升冷暖冰箱全系标配。它不是某一项参数领先,而是以全面压倒性的配置与价格,重新定义价值基准。
有人担忧这将引发非理性价格战,迫使车企牺牲质量换生存。但比亚迪的逻辑不同:它靠技术降本,而非压缩安全或体验。刀片电池通过针刺测试,TBC爆胎稳行系统保障高速安全,近90处隔音材料确保静谧性——减的是溢价,不是底线。这种“技术平权”策略,反而倒逼行业回归本质:比拼真实力,而非营销话术。
当一辆中大型轿车的价格下探至A级车区间,改变的不只是购车选择。它压缩了低效产能的生存空间,加速行业洗牌;它让消费者不再为品牌溢价买单,推动市场走向理性;它更证明,中国车企有能力以创新而非补贴赢得竞争。
价格战不可怕,怕的是没有底气的混战。比亚迪这一枪,打的是虚高定价,立的是技术为王的新秩序。未来三年,谁能跟上这场效率革命,谁才能活下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