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月销破万“的光鲜数据背后,新车刚上牌就流入二手市场,“0公里二手车“乱象揭开了汽车销量注水的遮羞布
二手车平台上突然冒出大量“准新车“,方向盘膜还没撕、座椅塑料套还崭新,里程表却已完成登记注册。这种矛盾的场景,正在全国各大二手车市场频繁上演。长城汽车董事长公开披露的数据令人震惊——仅主流二手车平台上,就有三四千家商家专门经营这类“0公里车“。 更夸张的是规模数据。2024年行业报告显示,全国二手车交易中,这种本质上仍是新车的“0公里车“占比已接近两成。某些平台上刚登记一个月的车辆挂牌量,同比暴涨近50%。这些车从未真正交付消费者,却已完成从“新车“到“二手车“的身份转换。 出口端的数据更能说明问题的严重性。去年全国出口的52万辆二手车中,85%都是这种“0公里车“。它们大多流向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成为车企和贸易商套取出口退税的工具。这条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在精打细算,唯独忘了消费者的利益和行业的长远发展。
最讽刺的对比来自库存数据。去年9月,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攀升至56%以上,连续12个月在警戒线上方徘徊。某合资品牌一边宣称销量增长12%,一边却面临库存周转天数从35天拖至58天的尴尬。这些“销量“根本没有流向真实消费者,只是在车企、经销商和二手商之间完成了一场数字接力。 这种自欺欺人的游戏,本质是用短期数据粉饰长期困境。当企业习惯于在报表上做文章,产品力的提升就会被无限期搁置。某新能源品牌号称“月销2万辆“,实际调查发现其中6000辆都是通过这种方式转出。虚假的保有量数据导致售后配件供应链崩溃,消费者投诉激增,品牌口碑一夜崩塌。
车企愿意以八九折的价格向二手商批量甩货,绝非头脑发热。在当下这个“销量即正义“的市场环境中,每月的排行榜就是最直接的品牌背书。一款车型销量排名靠前,经销商提车更积极,消费者购买更放心,资本市场估值也更坚挺。为了维持这种虚假繁荣,车企宁愿承受每辆车数千元的亏损,也要保住“热销车型“的人设。 但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后患无穷。低价抛售侵蚀了正常渠道的利润空间,也打乱了产品定价体系。更危险的是,当车企习惯用数量掩盖质量问题,研发投入和品控标准都会被削弱。去年某品牌为压缩成本,偷偷将皮质座椅换成仿皮材料,最终因消费者集体投诉不得不召回整改,得不偿失。 经销商的处境更加两难。品牌方设定的销量任务往往脱离市场实际,完不成就扣返利、取消授权。去年统计显示,70%的经销商未达成销售目标,50%处于亏损状态。无奈之下,他们只能自掏腰包“买车“,先将新车登记在自己名下冲销量,再折价转给二手商回笼部分资金。 某二线城市经销商的账本触目惊心:去年自购12辆新车,转售后净亏30多万元,仅仅为了保住授权资格。这种“库存高-自买自卖-更亏损“的恶性循环,去年已导致12%的中小经销商退出市场。剩下的玩家也在苦苦支撑,随时可能成为下一批倒下的多米诺骨牌。
“以旧换新“补贴政策本是刺激消费的善意之举,最高2万元的补贴却成了某些企业眼中的唐僧肉。他们用“0公里车“伪造置换信息,既骗取国家补贴,又通过出口环节拿退税。去年光二手车出口退税就达47亿元,其中相当一部分与这类车辆有关。 监管空白给了投机者可乘之机。之前传出“新车登记后6个月内禁止转售“的消息很快被辟谣,目前全国仅浙江、广东等少数省份要求短期转售备案。大部分地区对这类交易既无限制也无追溯,让灰色产业链有恃无恐地野蛮生长。 表面的“多赢“掩盖不了实质的多输。车企刷高了销量却伤了品牌,经销商完成了任务却越亏越多,二手商赚了差价却承担法律风险,消费者以为捡了便宜却可能失去质保。去年黑猫投诉平台收到1200多起相关投诉,60%以上涉及商家隐瞒登记时间,导致消费者无法享受原厂三包服务。
转机出现在去年11月。工信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征求意见稿,明确登记后3个月内转售的车辆不计入车企“终端销量“统计。这一规定直击要害,切断了车企通过“0公里车“粉饰销量数据的通道。今年1月,北京、上海率先试点备案制度,要求转售车辆必须标注登记时间和转售原因,增加了操作成本和曝光风险。 浙江的做法更加直接——对“0公里二手车“加征1%的交易税。试点仅3个月,此类车辆的挂牌量就下降38%,效果立竿见影。经济杠杆的威力远超行政命令,当套利空间被压缩,投机行为自然偃旗息鼓。 但治本之策还在更深层次。车企必须摆脱对“虚假销量“的执念,将考核体系从单纯的数量竞赛转向用户留存率、满意度等质量指标。某造车新势力已开始尝试,将30%的销售提成与用户三个月留存率挂钩,倒逼销售团队真正关注客户需求而非简单冲量。 经销商也该探索新的盈利模式。服务增值、金融保险、精品改装等后市场业务,毛利率远高于整车销售。某豪华品牌经销商通过强化售后服务,将后市场收入占比从25%提升至45%,成功摆脱了对厂家返利的依赖。
对于普通购车者,擦亮眼睛比什么都重要。购买“准新车“时,务必查验《机动车登记证书》的使用性质和登记时间,核对交强险投保日期。如果发现车辆刚登记就转售,很可能是“0公里车“,质保权益会大打折扣。 正规渠道仍是最佳选择。虽然价格可能略高,但原厂质保、售后服务、配件供应都有保障。某消费者为省3万元买了“0公里车“,结果因质保纠纷前后折腾半年,精神损失远超金钱差价。天上掉馅饼的事少有,多数时候那是陷阱。
“0公里二手车“乱象是行业浮躁的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下汽车市场“重数据、轻实质“的畸形生态。监管新政的出台只是破局的开始,真正的救赎还得靠产业链各方的自我革新。车企需要建立以产品力为核心的竞争体系,经销商要摆脱对虚假销量的依赖,消费者则应提升鉴别能力。当市场回归“产品力决定竞争力“的正轨,当销量真正流向终端用户,虚假繁荣才会让位于真实增长。这条路或许漫长,却是行业走出恶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毕竟,用数字游戏堆砌的繁荣终究是昙花一现,唯有扎实的产品和真诚的服务才能赢得长久的信任。 (声明:本文中信息来源于网络,还有个人观点,不保证完全正确无误,仅供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