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车展的展台上捷途纵横G700开启盲订的24小时内订单数字像疯了一样飙升到32891台。 这个数字让整个汽车圈都坐不住了毕竟一款预售价34.99万到42.99万的国产越野车凭什么能吸引这么多消费者连夜下单?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这车是不是在玩价格游戏? 当你仔细看配置单会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 捷途纵横G700的对手直接锁定了方程豹豹8后者指导价37.98万到42.38万。 而G700的车身尺寸是5198毫米长、2050毫米宽、1936毫米高轴距3100毫米对比豹8的5195毫米长、1994毫米宽、1905毫米高轴距2920毫米G700在宽度、高度和轴距上全面领先。
G700的预售价区间比此前透露的40万到50万预期低了整整5万左右。 这种定价策略背后是奇瑞想用“降维打击”的方式撕开豪华越野市场的口子。 传统上这个市场被路虎揽胜、奔驰G级把持国产车近几年用新能源和智能化找到了突破口。
你说消费者真的会因为便宜几万就买单吗? 恐怕没那么简单。 盲订火爆的背后是G700堆料堆到了百万级水平。 比如它搭载的鲲鹏超能混动CDM-O系统系统综合功率665千瓦综合扭矩1135牛米零百加速4.6秒。 这个数据什么概念? 路虎揽胜主销版的零百加速是5.9秒奔驰G500也要5.4秒。
动力性能只是基础越野能力才是硬指标。 G700用了非承载式车身前后双叉臂独立悬挂离地间隙可以在230毫米到320毫米之间调节。 接近角35度离去角28度通过角21度涉水深度970毫米。 这些数字听起来可能枯燥实际意味着什么? 比如离地间隙调到最高时通过角能达到40.3度这比很多专业越野车都强。
还有更硬核的“三把锁”前后电控牙嵌式差速锁加能量中锁。 差速锁响应时间不到0.1秒在泥地或沙地里脱困时这个速度能决定你能不能自己开出来。 发布会上甚至做了个极端测试:车辆爬完45度坡后直接开进1.2米深的水箱浸泡后还能正常启动。 这种演示虽然有点戏剧化确实让人印象深刻。
光会越野还不够现在的消费者要的是全能。 G700高配版上了华为乾崑ADS 4辅助驾驶系统配了1个激光雷达、3个毫米波雷达和12个超声波雷达。 华为智驾在城市路况的表现已经验证过用在越野车上还是头一回。 高原戈壁的路况识别、复杂地形的路径规划这些真能靠雷达和算法解决吗?
智能配置里还有些意想不到的玩意儿。 比如全球首个支持4人同时脉冲供氧的智能舒压氧舱这明显是针对高原自驾游的痛点。 卫星通讯功能预售期免费送2年300分钟通话和100条短信这功能以前只在380万的揽胜SV高定版上见过。 甚至还有外挂制氧机、AED急救包、驱蚊香氛系统这些细节堆在一起让人感觉这车不是在卖参数而是在卖解决方案。
坐进车内35.4英寸的天际屏和17.3英寸后排吸顶屏组成的四屏联动确实有新能源车那股科技味。 更实在的是Nappa真皮座椅、一二排通风加热按摩、副驾190毫米腿托这些舒适配置。 音响用了莱斯康18个扬声器1504瓦功率这牌子以前是劳斯莱斯的标配。 你说硬派越野车搞这么豪华有必要吗? 看看理想汽车的销量就知道现在消费者就是既要又要。
说到价格34.99万的入门版配置比较基础明显是拉低门槛的。 中配开始就给了空气悬架、车载冰箱性价比更突出。 顶配42.99万直接包揽华为智驾和三把锁这价格比豹8的顶配还便宜点。 有网友算过账:如果后期终端再优惠几万入门款可能压进30万内。 这价格买中大型越野车五年前根本不敢想。
当然也有人质疑捷途的品牌力能不能撑起40万价位。 毕竟捷途之前主打的是性价比市场突然推高端线会不会水土不服? 看看比亚迪的仰望、长城的坦克国产高端化已经趟出一条路。 奇瑞集团今年出口销量冲进全球前列J.D.Power质量榜也拿了自主品牌第一这些背书可能比单纯降价更有说服力。
横向对比同价位竞品豹8的优势在于比亚迪的三电技术积累坦克700走的是更传统的硬派路线。 G700的打法有点像“跨界”把越野参数、智能科技和豪华舒适揉在一起。 这种策略风险不小毕竟目标用户可能既想要越野老炮的纯粹又舍不得城市SUV的安逸。
预售订单破3万台的数据背后可能还藏着另一个趋势:新能源越野正在变成新赛道。 传统燃油越野车油耗高、噪音大而插混车能用电通勤、用油越野日常使用成本大幅下降。 G700的34.1度电池支持CLTC工况150公里纯电续航快充10分钟能从30%充到80%。 对每周通勤300公里内的用户来说这几乎能当纯电车开了。
不过插混结构在极端越野下的可靠性还没经过长时间验证。 电池包放在底盘上涉水时虽然有IP68防护长期颠簸路况下的耐久性需要真实用户反馈。 发布会上奇瑞高管提到核心零部件浸泡2小时仍能启动这种测试条件比国标严格得多实际用车环境更复杂。
另一个争议点是2870毫米的轴距。 虽然车长超过5米轴距比豹8短了50毫米。 对于6座版第三排空间有人实测后表示够用不算宽敞。 如果经常满员长途这个尺寸会不会成为痛点? 毕竟买这个价位的用户对空间的要求往往更苛刻。
智能驾驶系统也是双刃剑。 华为ADS 4在高速和城市表现不错越野场景的算法训练数据可能还不够丰富。 比如沙漠里的虚浮路面、雪地的反光识别这些边缘案例能不能处理好? 有业内人士透露G700的智驾系统针对越野模式做了专门优化具体效果要等实测。
现在下结论说G700能颠覆市场还为时过早它的确把竞争门槛拉高了一大截。 以前40万预算买越野车可能只能选配置寒酸的合资车。 现在国产车不仅给齐三把锁、空悬、智驾还附送一堆创新功能。 这种内卷对消费者肯定是好事车企的利润空间可能越压越薄。
有观点认为G700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卖多少台而是证明了国产车能做出技术溢价。 比如它的混动专用发动机热效率做到44.5%电池包用800V平台充电效率比很多纯电车还快。 这些技术细节普通用户可能不关心会直接影响用车体验。
回过头看那3万多台盲订订单里面有多少是真实需求多少是冲动消费? 今年车市价格战打得凶很多消费者持币观望。 G700在这个节点用高配置+低定价策略抢市场确实打了对手一个措手不及。 交付后的口碑才是试金石尤其是越野车这种看重可靠性的品类。
关于品牌溢价的问题其实国产手机已经走过类似的路。 十年前苹果三星垄断高端市场现在华为小米都能卖到五千以上。 汽车行业变革更慢电动化智能化正在重塑规则。 有经销商透露G700的咨询用户里有不少是原BBA车主他们换车时开始认真考虑国产选项。
不过也有人指出越野车用户群体比较保守品牌忠诚度高。 像丰田普拉多、陆地巡洋舰的粉丝可能不会因为参数漂亮就转投新品牌。 G700需要靠实际越野表现和长期可靠性来建立信任这需要时间沉淀。
配置上的另一个亮点是可变悬挂系统。 5挡高度调节不仅能提升通过性还能在公路行驶时降低车身减少风阻。 这种设计在豪华SUV上常见硬派越野车用得少。 毕竟悬挂升降机构在恶劣路况下是额外故障点G700敢这么设计估计对耐久性有足够信心。
车内那块35.4英寸的天际屏也引发讨论。 主流越野车通常用实体按键保证操作盲操大屏会不会在颠簸路况下难用? 工程师的解决方案是把常用功能做成快捷键并且屏幕位置足够高减少视线偏移。 这种取舍到底实用不实用可能得看个人习惯。
现在汽车行业有个现象:参数竞赛越来越激烈。 G700的665千瓦功率、1135牛米扭矩这些数字很吓人日常驾驶真需要这么大马力吗? 或许更重要的是动力输出的平顺性和可靠性。 奇瑞的鲲鹏混动系统在瑞虎8等车型上验证过用在更重的越野车上是否要重新调校?
预售政策里还有个细节:卫星通讯功能免费期只有2年后续可能收费。 虽然费用不会太高这种订阅制服务正在成为车企新的盈利模式。 用户会不会买账? 毕竟传统越野车讲究“一价全包”额外订阅可能引发反感。
关于6座版第三排空间的问题实际体验显示腿部空间够用头部空间受溜背造型影响。 如果经常坐成年人可能不如MPV舒适。 不过买越野车的用户通常更看重通过性而非空间最大化这种取舍也算合理。
智能舒压氧舱是个创新点实用性强吗? 高原自驾游毕竟是低频场景为了这个功能多花钱值不值? 或许厂家想打的是“有备无患”的心理你可以不用不能没有。 这种配置策略在新能源车上越来越常见。
最后看价格体系。 34.99万到42.99万的区间覆盖了5座和6座版本主力走量的肯定是中配车型。 如果后期终端优惠把中配压到35万左右会对豹8和坦克700造成更大压力。 毕竟同样价格多给空悬、冰箱、大屏确实有吸引力。
车企也不是做慈善的。 G700这么堆配置还能定这个价背后是规模化生产和供应链优势。 奇瑞年销量百万级的规模摊薄了研发成本宁德时代电池、华为智驾系统这些外采件也能靠批量采购压价。 这种模式能不能持续要看后续销量是否达预期。
有业内人士算过账:G700的BOM成本可能占售价60%以上远高于行业平均。 这意味着单车利润很薄要靠走量赚钱。 如果预售订单能转化成实际交付成本还能进一步摊薄。 万一市场反响不及预期这种高配置策略可能反噬盈利。
现在汽车行业最卷的就是配置清单。 G700把百万级豪车的配置下放到40万级逼得竞争对手不得不跟进。 比如豹8最近就传出要增配激光雷达的消息坦克700也可能调整定价策略。 这种内卷最终受益的是消费者车企的工程师估计要加班了。
关于华为智驾系统的争议一直没停过。 支持者认为华为的算法和传感器方案领先行业反对者担心过度依赖供应商会失去差异化。 G700同时提供华为版和自研猎鹰500版这种双方案策略既降低风险又给用户选择权。 消费者会更倾向哪个版本? 可能得看实际测试数据。
还有一个常被忽略的点:售后服务。 越野车用户经常长途穿越对网点覆盖和救援能力要求高。 奇瑞的经销商网络在三四线城市很密专业越野车维修能力是否跟得上? 据说捷途正在扩建专属服务渠道这点对真实用户很重要。
最后看看那3万多台盲订订单的构成。 内部数据显示7成订单来自原有奇瑞车主增换购3成是其他品牌转化。 这说明基盘用户对品牌有信任度吸引新用户的能力还要看产品力。 如果首批车主口碑爆棚第二波销量可能更猛。
车市竞争从来不是单产品决胜。 豹8有比亚迪的电池技术加持坦克700有燃油版口碑基础。 G700作为新入局者要靠性价比和配置优势抢份额。 这场中大型新能源越野车的 battle才刚刚拉开序幕。
全部评论 (0)